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西藏纪实

 

六十顶乌纱帽换来一个脱贫县
1998-06-18 15:10:44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12日电(新华社拉萨6月18日电 新华社记者潘海平 罗布次仁)“经过检查和验收,我们宣布:南木林基本实现脱贫!”不久前,当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拉巴平措在后藏的南木林县扶贫现场会上这样宣告时,人们高兴得几乎把锣鼓敲破。

  “南木林有今天,靠的是党的政策和投入,靠的是干部扶贫不力就丢乌纱帽、没有退路的死命令。”56岁的县委书记白朗用沙哑的喉咙总结经验。

  南木林县遍布童山脱岭。到1994年,这个县7万多人口中,有90%人均收入低于脱贫标准线。其中30.4%是人均年收入只有186元、口粮只有128公斤的绝对贫困人口。自治区当年下了死命令:三年时间脱贫。肩负着历史责任,面对着挣扎在温饱线下的农牧民,南木林县的干部们下定了决心:摘不掉穷帽子就交出乌纱帽。

  对此,1995年调进南木林分管扶贫工作的夏付学副县长体会最为深刻:要把刚拿到手的这顶乌纱帽真正在头上戴稳,必须拿出一剂诊治南木林贫困的良方。因此,早年毕业于云南农大的他,下车伊始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踏访南木林所有乡村。他感到问题棘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2亩;受气候条件限制,现有的科技条件无法使单产大幅度增加;当前唯一的出路就是扩大耕地面积,但条件稍好的地方早已被尽数开发。

  “难道南木林的命运是天定的吗?”几乎绝望的夏付学把眼光投向南木林面积上万亩的荒坝和荒滩,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移山造田。

  这些荒坝和河滩上,除了鹅卵石还是鹅卵石。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胆量打这些荒地的主意。
  当夏付学来到贫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娘热村,宣布他这个想法时。村里多数的人都不以为然:“如果这河滩上能长出庄稼,那我们的屋顶上也能长青稞!”

  面对老百姓的观望,夏付学知难而上。1995年6月开始,夏副县长亲自指挥100多部手扶拖拉机从5公里外的山上,把荒凉了千万年的泥土搬到娘热河滩。短短几个月,25000立方米的泥土将整个荒滩盖上厚达30厘米的“被子”,125亩崭新的良田初显轮廓。

  第二年春天,荒滩上一片青绿;秋天,荒滩一派醉人的金黄。当年种在新开地上的青稞就打出每亩250公斤的高产,娘热村转眼间实现祖祖辈辈的脱贫梦想。

  一条扶贫新路展现在南木林人面前。南木林几乎所有的县乡村领导干部来到娘热村参观学习。县委、县政府在现场会上再次给干部们断了退路:扶贫行动迟迟不动手的撤!组织不起群众的撤!没能力的撤!

  一位又一位还在观望的村长被撤了,一位又一位缺乏组织能力的乡长被降职了,60多顶乌纱帽没有讨价余地被摘了下来。农牧民奔走相告:“政府为咱们的脱贫动真格了。”

  观望的干部没有了,坐等的干部没有了,各乡纷纷开山取土,修渠造田。有一个乡,因为开发的进度不快,分管的副乡长被撤职。从县机关新调来的副乡长,自己借钱,从别的地方调来了翻斗车,运泥土,一下子把进度跟了上去。为把新开发区与山外世界连起来,县商业局副局长次仁平措住到了一条新修公路的工地上。为保证质量,他在工地上当“二传手”:先向技术人员学,再手把手交给农牧民,终于操劳过度昏迷的工地上。醒来后,他把药往嘴里一塞说:“等修完路再上医院。”

  人民的温饱高于一切。一些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如今年龄偏大的干部,自觉跟不上力度空前的扶贫形势,就主动让位给有能力、有魄力的年轻人。1994年以来,南木林乡镇干部的平均年龄从43岁下降到32岁。老干部们由衷地说:“我们在位时为百姓操劳,现在退下来也是为了老百姓。我们死了都不需要到寺庙里去超度,老百姓会给我们祈福。”

  白朗书记说:“这样大规模地撤换干部,在南木林没有引起不良反映。为了扶贫被撤的都没有怨言。他们也是功臣,因此,我们不愿向外透露他们的姓名,不能让他们出丑。三年脱不了贫,我也会心甘情愿地交出乌纱帽的。”

  1998年春天,记者来到南木林,看到一望无垠的坝子以及河滩上,纵横的水渠流淌着清泉,成片成行的小树绽开新芽;满怀希望的农民正开着拖拉机耕作,新翻的土地在阳光下闪着鱼鳞般的光泽;新修的公路连接起山外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农民从闭塞、贫瘠的远山深壑搬到这里,建起了崭新的村庄。

  据统计,1994年以来,南木林县人均耕地增加到1.68亩。1997年这个县农业经济总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6742万元,农民人均口粮达到400多公斤,纯收入达到782元,分别比扶贫攻坚前的1993年增长72%、100%多和90%。目前,全县95%的乡、 94%的村、95%的户达到或超过区定温饱线,2518户16705人的绝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使绝对贫困人数在全县总人数中的比例下降到4.4%。(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