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沈锡权 > 神州采风 我的联系电话:0571-87052030   E-mail:sxqzjfs@sina.com
 
藏富于民的“老百姓经济”
(温州民营经济采访札记之一)
1998-8-9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8日电 (记者 沈锡权 张和平)20世纪末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流中,一群农民的身姿一直闪现在风口浪尖,历史将记住他们共同的名字:温州人。

  改革使曾是又穷又僻的浙东南边陲小城温州脱颖而出。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大胆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引起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出现温州人”,20年风风雨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温州走出了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今天,新形势下的温州依然是一片引人注目、领尽风骚的热土。在这里,难点不难,当全国一些地区为下岗工人再就业苦寻门路拓渠道时,温州一枝独秀,“静悄悄无人说下岗”;热点更“热”,当全国各地为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而艰苦努力时,温州一马当先,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4·7亿元,同比增长12·5%。

  是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组成温州“经济快车”的“发动机”,撑起了一个龙腾虎跃、充满活力的温州。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大胆探索和尝试,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成为中国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民营企业已经经历了从个体、家庭企业到合伙、合股企业和私人企业,再到股份合作企业这样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处在从股份合作企业到公司制企业的演变新阶段。

  温州是名副其实民营经济的海洋。温州现在经济总量,国有工业只占到4·5%,国有商业只占到6·5%,80~90%是民营经济。温州市体改委主任马津龙说:“温州近20万户个体工商户,1·4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不管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还是个体私营企业,在温州,实际上都是民营经济、民有经济,严格的说,都是非公有制经济,产权明确而集中,持股结构集中。”

  兴靠民营,富在百姓,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富裕中外闻名。这个700万人的地级市城乡居民存款已逾450亿元,居民的外汇存款达3亿美元,居经济大省浙江首位。1997年温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3658元(不包括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经商的收入),比全国高70%以上。

  民富,则市强。温州市一位领导人说,老百姓富了,怎么还用愁政府会“穷”?民间资金充裕反过来又促进了温州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人们戏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城镇建设是“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去年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178·11亿元,绝大多数是民间资金投入。近十年来,温州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达到100多亿元,其中70%以上来源于农民集资,20%来源于集体积累,而国家投入还不到10%。温州广大农民群众不仅是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者,还是“造城运动”的具体执行者,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镇便是最好的标证。

  时至今日,温州民营经济已在商业、生活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业、旅游业、信息咨询业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并在许多行业已形成主流。温州街上你随便问一辆车,十有八九会说是“个人的”。1990年通航的温州机场,现有40多条航线,一个均瑶包机公司就包掉了30多条。连农村的水库、自来水厂、公园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者,也多数都是有名有姓的“老百姓”。

  不光如此,民营经济在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卫生等领域都无孔不入,甚至形成主导力量。不用说遍布城乡的卡拉OK、保龄球馆,连一些普通高中、盲童学校、聋哑学校、2000多个幼儿园、10来个大小医院和3000多个大小诊所,都是“民办”。正因为这样,也才有“5万元卖掉温州体育馆一个贵宾席”的奇事。

  一位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专家在深入调查了温州之后说,温州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老百姓经济”,它的创造者、所有者、经营者、受益者都是可以明确落实到个体的老百姓,历届政府都很少直接干涉企业的经济业务,从而形成一种政府放宽政策让老百姓富起来,富了的老百姓在市场机制驱动下自发筹集资金建设社会各项事业的良性循环。(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