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沈锡权 > 神州采风 我的联系电话:0571-87052030   E-mail:sxqzjfs@sina.com
 
东海岸崛起新大陆
——浙江围海造田巡礼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8日电 (记者 沈锡权)东海之滨的浙江省,有一条永不静止的海岸线。成千上万的浙江人,每天都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着这条曲曲折折、长达1900公里的“生命线”向海洋深处挺进。在他们的身后,沧海变成了桑田。

  漫步浙江沿海,走在温州、宁波等地的拦海大堤上,你都会发现这样一种景象:堤外是碧浪滔滔的大海,而在堤内则每隔几公里就有一座海塘、一座排涝闸,尽管这些堤塘闸门已失去了直接使用价值,但就是这些陈迹,成了浙江人“步步为营”向海洋要土地、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的见证。

  浙江,人多地少。4600多万人口“挤”在不到11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人均耕地五分半。改革开放后工业化浪潮的到来使这个“市场大省”财富迅速增长,在这块欣欣向荣的土地上冒出了数以万计的乡村工厂和现代化建筑群,也使本已捉襟见肘的耕地在鲸吞蚕食中日渐萎缩。光“八五”期间,浙江每年人均减少一厘耕地。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刘锡荣曾为此拉响警钟:“长此下去,60年后浙江将无地可耕!”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土地,人类生存发展的依托。当浙江人强烈地意识到土地资源的匮乏时,他们想到了保护耕地,更想到了开拓新的土地。他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了身边蕴藏着丰厚的土地后备资源的海洋——东海有广阔的大陆架,浙江有大片的可用来围垦的海涂资源。自五十年代开始,浙江省有计划地围垦海涂,至1996年底共向大海拓疆1550平方公里(232万亩),约占全国围垦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相当于本省四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是出现在浙江版图上一片名副其实的“新大陆”。

  1995年4月,在广西召开的全国围海信息技术交流会上,与会的沿海16个省市专家代表对浙江围垦取得的成就称赞不已,中国围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左仲谋说,浙江的围垦,不光在国内数一数二,就是在国际上也值得称道。荷兰人向以围海造地而骄傲,有“上帝造人,荷兰人造地”之说。而荷兰专家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考察浙江围垦时却惊讶不已,浙江在举世闻名的“无风也起三尺浪”的钱塘江涌潮地段也围起上百万亩地,他们赞叹这是“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千里海岸,万两黄金

  如果你乘飞机沿海岸线鸟瞰浙江,你会为映入眼帘的这样一幅新美画卷而赞叹不已:在滨临东海的上百公里腹地内,到处是绿浪翻滚的农庄,拔地而起的新城,星罗棋布的工厂,车如流水的高等级公路……

  你也会惊诧于这样的事实:就这么一条“黄金海岸”,不久以前还是一片浊浪滚滚的海滩涂。这就是横空出世的浙江“新大陆”,一块人类用双手创造的梦幻般的七彩新土地。

  浙江“新大陆”的出现带来了100万亩新的耕地,使这个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成为可能。1996年,在保护耕地与与加快造地“双管齐下”下,浙江首次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钱塘江南岸的萧山、上虞、绍兴、慈溪,北岸的余杭和浙东沿海县市及舟山群岛,由于围垦造地而弥补了部分建设用地。萧山的耕地比建国初期增加20多万亩;上虞市围垦18万亩,保持了耕地的稳定;“千岛新城”舟山市建国后围出十分之一的国土和40%的耕地,如今八成以上的舟山人住在先人和自己围垦的土地上。

 “新大陆”成了浙江新的“鱼米之乡”。过去一片荒芜的海滩涂,如今已成了“金粮仓”、“绿菜园”、“雪棉地”。据1996年统计,当年在围垦区内共收获粮、棉、油、水产、瓜果等100多万吨,产值近50亿元,形成了大规模的粮食、棉花生产基地和海淡水养殖基地。其中围垦区棉花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0%以上,海淡水养殖业占全省相当比例,如宁波象山大目涂、玉环五门、岱山庙后的养殖场都实现了规模开发、规模经营、规模效益。

  浙江沿海“新大陆”的崛起,新土地的增加,同时还为发展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在围区内兴建了诸如镇海炼化、北仑电厂、秦山核电站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和数以千计的乡镇企业;建造了北仑码头、温州机场、舟山朱家尖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沪杭甬高速公路在围区内穿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也将在围区兴建;杭州下沙开发区、舟山东港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苍南龙港镇、平阳鳌江镇、萧山宁围镇等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小城镇,纷纷如“大珠小珠”落户“新大陆”。

  浙东镇海到北仑几十公里的围垦区是国务院计划单列市宁波的“工业黄金地带”。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一片灯火辉煌,镇海炼化、北仑电厂、北仑港埠公司、协和集团以及不远处的大榭岛开发区等“重量级”企业,尤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点缀在东海之滨,尽显不夜的“东方大港”迷人风采。在“海天佛国”普陀山西面的莲花洋上,新近冒出一片如海市蜃楼般 金碧辉煌的别墅群,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通过围海不占一分耕地的开发区——舟山东港开发区,该区全部建成后将使“中国渔都”之称的沈家门城区面积扩大三倍。与它隔海相望的朱家尖岛上,今年6月将有舟山群岛的第一架民用飞机在曾是汪洋的新土上起飞。

  浙江沿海县市也纷纷借助新土地拓展之“东风”而促使区域经济迅速腾飞。浙江省23个“全国百强县”中,有15个是沿海围垦造地大县。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市,当年因人多地少政府工作只能“围着吃饭转”,自从围涂50万亩创下“中国围垦第一县”后,充裕的新土地不仅使当地农业率先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化,乡镇企业也得到了狂飙突进的发展。如今萧山光垦区内的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00亿元,这个当年吃萝卜干、霉干菜穷得出名的小县已连续八年列入“中国十大财神县”。用萧山人自己的话说:“萧山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围垦史,没有围垦就没有今天的萧山。”

  年轻的“新大陆”已成为浙江省一个举足轻重的新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浙江省围垦区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600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4%强,这还仅仅是占浙江国土面积1·4%的“新大陆”上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筑起万丈新堤,缚住海上“苍龙”

  世世代代生活在大海边上的浙江人谁都难免经受台风、暴雨、浪潮袭击之苦。浙江人围海拓疆,营造“新大陆”的过程,也是他们在东海边上竖起一道道更新、更坚固的安全屏障的过程。

  大海,滋养人,也吞噬人。在它面前,人类不去主动作出努力,它就会让人类付出更大的代价。人们还不能忘记1994年发生在浙东南沿海温州、台州地区的17号台风,狂野的海浪冲决堤塘后长驱直入,大片村庄、田野、工厂、城市刹那间顿成汪洋,一夜之间,这块富庶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哀鸿遍野,家破人亡者无数。光温州,死亡1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

  痛定思痛,温州人终于清醒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百年不遇的强台风面前,他们许多地方用以抵挡的却是百年不修残败的老海塘,以致一触即溃,灾情迅速扩大。灾后,温州人以前所未有的巨大热情投入到搞围垦造海塘中。瓯海区永新等五个镇的农民,不顾灾后的“元气大伤”,自发踊跃集资5000元造新堤。短短两年内,温州投入五亿元,新围土地两万亩,新建标准海塘138公里,工程进度之快,标准之高,都是史无前例。1996年,当同样凶猛的8号台风袭击该地区时,狂风怒潮在东海岸受到了铜墙铁壁般的新大堤的迎头痛击,温州人不再伤筋动骨。据温州市水利局的专家们测算,如果没有这些围垦新堤,温州在这次60年一遇的大台风中损失将不是19亿元,而是55亿元。

  围垦,给浙江人带来了“新大陆”,也带来了抗风御浪的“海上长城”。记者从浙江省水利围垦部门了解到,浙江各地近年来围垦过程中注重工程的防洪抗台、减灾防灾能力,新造的围海大堤,防洪能力都在20年一遇以上,远远超过那些用土块、石条、糯米(作黏合剂)筑成的老海塘。海堤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提高,有力地保障了沿海、岛屿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保护区内工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新大陆”所到之处,昔日“海头百姓苦难熬,潮头一响心发跳,年年搭舍年年逃,做人好比沙头鸟”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在钱塘江河口萧山段,近70公里长的巍巍大堤挡住了拍岸而来的滚滚海潮,堤外浪滚浪,堤内金粮仓,肆虐千百年的钱江大潮开始一年年减弱它对萧山人的威胁;在舟山群岛,通过兴建联岛填海工程,拔“海”而起的数十条银灰色海堤将44个小岛与毗邻的大岛相连,海中“孤岛不孤”,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还大大缩短了防潮防汛岸线,狂风暴雨来临时,海岛居民不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有着美丽传说的浙东曹娥江,过去由于入海口江道摆动不定,经常发生坍江、倒塘事故,给当地上虞、慈溪、绍兴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通过围垦使曹娥江出口延伸了20公里,固若金汤的新标准堤和科学改造后的江道新走向,使浙东沿海三是群众消除了坍江倒塘的百年忧患。

  矗立在东海之滨的一条条伟岸的围海长堤,仿佛钢筋水泥铸成的巨臂,展露着他们保护家园、战胜自然的强劲力量,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延伸,延伸……

  移山填海的人们

  走马浙江“新大陆”,记者沿海岸线跑了十多个围垦大县,所到之处,耳闻目睹,无不为“围垦人”精神所感动,为他们的风采所鼓舞。

  干的是移山填海、造福子孙的工作,吃的是霉干菜、臭豆腐、劣质老白干,喝的是又咸又涩的水,住的是临时在海边搭起、十来人一张“通铺”的茅草棚,床板当桌子,脸盆当凳子,这是“围垦工”的生活。

  有过几番与风浪的生死搏斗,一生有大半辈子扑在围垦事业上,一天有大半天蹲在海滩边,为造田熬白了须发、奉献了青春,这是“围垦师”的经历。

  一张黑脸,一身“土气”,一片痴心,一股海腥味,这是记者见到的“围垦官”的素描。

  徐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围海造地民工。他每天早晨4点钟钻进工棚睡觉,傍晚起刷牙洗脸吃饭上工地干活。家里很富,都已造起了十多万元一栋的小洋楼。而他自己却一年四季住在海滩边,春节都十次有八次不能和家人团聚,因为这是最紧张的“造地黄金季节”,大伙儿都想家,也都忙乎着呢。如果碰到截流或坝口合拢,寒冬腊月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和弟兄们一起脱光了衣服,跳进冰冷湍急的海水中吆喝着干。

  陈光裕,围垦老工程师,今年63岁,“垦龄”43年。萧山这几十年围了50万亩地,每一块工地都留下他的汗水和足迹。“围堤容易保堤难”,每逢台风、大潮,在最危险的临江大堤上总能看到陈光裕的身影。为了踏勘滩涂中的围垦难点潮流沟,他多次在急流淤泥中遇到险情,而每次脱险后他总说“命大,死不了”。在汹涌澎湃的钱塘江中,有他设计的高14米、长40米的华东地区最大沉井,就是这只庞然大物,保证了萧山人1993年在强涌潮地段的一万多亩的围垦工程的顺利进行,退休了,许多工程队纷纷出高薪聘他当顾问,他却向农水局提出申请:“再给我干几年围垦。”

  王张炎,上虞市围垦局长,一个典型的“工作狂”。指挥了十多年围垦工程,身上脱了好几层皮。上虞“九六丘”是浙江省最大的机械化围海工程,钱塘江南股槽截流是这个工程的“拦路虎”,连一些专家看了都直摇头说“难!”为吃掉这只恶“虎”,王张炎日日夜夜在工地和围垦指挥部奔忙,整整三个月没睡上一个好觉,连老父亲去世送葬的路上脑子想的都是工程问题,截流成功后他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才使“身体极度疲倦,大脑极度兴奋”得生物钟紊乱现象得以调正。和他共事的另一名干部应维海,为了围垦这个年轻人在一年之内熬白了一头黑发。

  就是这就是这无数个徐发、陈光裕、王张炎,用双手创造了新土地,托起了浙江“新大陆”。他们远离城市、远离繁华、远离享受,一年到头常伴他们的是茫茫海滩,瑟瑟荒草,萧萧冷风。在他们身上,都表现一种潜根于神圣使命感的旷达情怀,用他们自己的一句朴实的话说:“我们出的是‘永久牌’产品,我们干的是积德的事业,吃这个苦,值!”

  在萧山,今天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多数参加过围垦,为围垦也付出了牺牲30多人的血的代价。在30年围垦的艰难困苦中磨炼出一种“围垦精神”,熔铸了一代萧山人。在瑞安,当百年不遇的大台风大潮袭来,围垦工程指挥部被洪水围困,办公大楼剧烈晃动,数百名工程指挥人员、技术干部和职工虽置身于生死关头仍临危不惧、坚守岗位。瑞安丁山围垦工程在四年内三次被强台风所毁,又三次被重建。在与海洋风浪的搏斗中,“围垦人”是何等的惊天动地、轰轰烈烈,而在最“领风骚”的市场经济的“前台”,在他们创造的土地上萌生新的财富时,他们又是如此的默默无闻。

  但“新大陆”的开创者们没有被遗忘。如今,在浙江沿海的乐清、瑞安、绍兴、上虞等地,围垦纪念馆、纪念碑已成了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垦人”艰苦奋斗移山填海的意志和雄心,他们无畏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来人开拓奋进。

  这里的工地静悄悄

  十年前,你到浙江参观围海造田,到处可见这样的场景:挑的挑,扛的扛,千军万马挥汗如雨,红旗飘飘,坐在飞机上的人都能听到下面的鼎沸人声。

  今天,在浙江围垦工地上已见不到这种壮观景象,相反你会觉得“人烟稀少”、静悄悄。除了一队队各种各样的钢铁“怪物”在海上岸边埋头干它们的活以外,“露天”下干活的人却寥寥无几,更听不到当年那种一呼百应、振奋人心的吆喝声。

  但就是这些人,他们将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完成过去数十倍、数百倍人做的工作。浙江人在移山填海的具体操作中不再是只卖力气的“愚公”,发动大量劳动力大会战、肩挑背扛的“人海战术”已成历史,科技兴围、机械化施工却成了今日浙江围垦的主旋律。

  浙江省自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机械化施工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十来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全省海涂围垦已全面实现机械化施工,各地纷纷借助机械化、新技术之力达到了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以萧山、绍兴、上虞等县市为代表的钱塘江河口南岸治江围垦,自1989年开始大规模实行机械化施工以来,至今已机械围涂8万亩,完成土方1000万立方米,较人工挑土施工节约工程成本4000余万元。且机筑土方质量密实,既加快了护坡固堤进度,又有效遏制了钱塘江涌潮对新围大堤的冲刷与破坏,大大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损失。在乐清胜利塘施工中,5个人操纵一套土方筑堤机组,竟奇迹般地完成了以往300多人的工作量。

  在浙东南沿海,由于海涂多属淤泥或淤泥质软粘土,含水量大,承载力差,几吨重的巨石抛下去都会滑脱被浪潮冲走。长期以来人们只能在高滩上用传统人工方法施工,工期长,耗工大,工程标准也低。针对这个“老大难”,以浙江省围海工程公司为代表的围海专业队伍,在围垦实践中紧密结合科研,在全国率先研制应用了浅吃水液压对开驳系列、海上塑料插板船、多种软粘土筑堤机等新型海上施工工具,使水底软泥由“豆腐”变成“豆腐干”,成功地解决了在低海平面软泥基施工的难题。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已有10多个工程应用软泥基处理新技术,围涂5万亩,直接节约工程成本3000多万元。台州金清闸是省水利重点工程,应用这项技术后,仅用了8个月就完成了原计划两年的堵港工程。

  目前浙江省已具备低涂深水围垦机械化施工能力,施工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开敞式海岸波浪要素和爬高试验研究”项目取得成果,为该省海堤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互花米草消浪研究”取得试验成果,为生物促淤、海堤防护等提供宝贵数据。通过几十年的造地实践,浙江人还学会了向海潮涌浪“夺”地的本领。结合江道整治、人工筑屿促淤等办法,全省每年可新增滩涂资源30平方公里。前不久,水利部和省内的专家对分布在杭州湾、钱塘江口及浙东沿海现已淤结成形的430万亩滩涂作了一番开发适宜性研究,结论是:其中的365万亩适宜围海造地。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十年间,浙江的版图仍将不断快速“扩大”。(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