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沈锡权 > 神州采风 我的联系电话:0571-87052030   E-mail:sxqzjfs@sina.com
 
温州无人说下岗     
(温州民营经济采访札记之四)
杭州 98-8-9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8日电 (记者 张和平 沈锡权)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浙江代表团的讨论会上,温州市长钱兴中关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扩大就业门路的一番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教授情不自禁,当即赋诗一首:“世人踌躇君独往,商海苍茫自试航。处处壮士愁断腕,温州无人说下岗。”

  近年,这样一种现象日益引起各方关注:外地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普遍比较尖锐,而温州职工下岗风平浪静;外地解决下岗再就业压力沉重,温州却轻轻松松;外地职工下岗找市长,温州职工下岗找市场。温州市市长钱兴中对此客观地分析认为,究其根本原因,是温州二十年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率先闯过了这一改革难关。

  建国后,国家对温州投资不多,国有、城镇集体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算很大,但其下岗再就业问题同样曾相当突出。据温州市失业保险机构1996年对占全市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三分之一的2383家企业下岗情况调查,共有下岗职工7.4万人,占在册职工的41.38%,下岗比例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全市下岗职工总数则超过10万人。

  和许多地方不同,温州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并非近几年集中爆发式凸现,而是呈过程性释放、缓解,而这一过程恰恰与温州生机勃勃的民营经济领先于全国萌生、成长息息相伴。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可谓几经沉浮,坎坷曲折。正因为起步早,许多现象在实践上没有先例,在理论上更是吃不准。议论纷起,指责不断。但温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咬住“三个有利于”这一真理,为民营经济开出了一片宽松的发展空间。据统计,1981年,全市光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产值仅667万元,八十年代中后期,以个体、私营、股份合作等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工业产值已在全市“三分天下有其一”。去年,则激增到一千多亿元,比重攀升到80%以上。

  温州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搅活一池春水,给温州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的下岗再就业带来了巨大的积极效应。统计资料表明,1991年后的六年间,温州国有、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净减少就业岗位2.9万个,而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共计增加了约20万个新就业岗位,这一降一升的态势逐年加大。原国家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同志曾做过初步测算,温州提供的现有就业岗位总量至少超过200万个。如此大容量的就业岗位,在全国各地乃至同规模经济发达地区都望尘莫及。这其间,民营经济当立头功。同时,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的相当部分是国有企业没有必要参与竞争的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等领域。目前,温州市整个餐饮业有91个法人机构,1.1万个网点,2.2万名从业人员,这还远远不包括数量更为庞大的个体餐饮经营者,从而使“吃在温州”名闻天下。而其中属国有企业性质的仅有“温州酒家”一家。

  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广大下岗职工提供了从根本上洗礼、更新就业观念的天然课堂。温州市场经济发育起步早、相对成熟,长期以来无处不在的冲击、熏陶,使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每一个温州人彻底摒弃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自强自立蔚然成风。据有关部门分析,温州主动下岗及不领取原企业发放的生活费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达4.97万人,占调查范围内下岗职工总数的67%。

  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初步催生、构筑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就业市场。温州现有54家全部是民办的职业介绍所,生意火爆。当地十余万下岗职工就业市场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劳动者通过亲朋好友自愿组合、自我开发就业机会,而不是由政府手把手提供。程度极高的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与民营经济的发展互为需求、拉动,水乳相容。

  温州市市长钱兴中表示,温州的今天绝非从天上掉下来,只不过是有胆略、有毅力,在别人正在走或将要走的路子上先行了一步罢了。他认为,面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政府肯定不能袖手旁观,但关键是该怎么个管法。从温州近几年的实践看,政府并没有紧紧盯着某一批下岗职工或某几个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出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救火队”,而是立足全局,靠日益完善的市场体系,用老百姓自己的钱自己的双手,解决自己的再就业问题。(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