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沈锡权 > 经济观察 我的联系电话:0571-87052030   E-mail:sxqzjfs@sina.com
 
城乡处处无“闲人”
――浙江充分就业现象透视
(2002.03.11 13:25:51)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8日电(记者 沈锡权 傅丕毅)

  充分就业――浙江经济发展的又一“惊人之笔”

  “有资金就有项目,有劳力就有工作”、“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上都跳动着铜板”……浙江,一片创造经济奇迹的热土。在这10万平方公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到处都是高速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持续旺盛,就业的机会和岗位不断涌现,出现“城乡处处无闲人”的喜人局面。

  绍兴县杨汛桥镇展望村有1400名劳动力,这个村的就业结构大致为:500多人在村办企业上班,差不多每户家庭都有一个;400多人外出经商的、到镇办企业上班和自己搞个私企业;300多名缺乏文化技术的农民做豆腐、豆芽以及锡箔出口;村里800亩土地的耕种全部机械化,只由本村12个懂植保、机械的农民种植;剩下一部分老年人在村里当环卫绿化工。村里一户残疾人家,丈夫是瘸子,做裁缝;老婆是聋子,在厂里做搬运工,两口子一年收入也达到3万元。此外,该村还吸纳外地打工者800多名。这个村的党组织领导人唐利民对记者说:“我们村之所以日子越来越好过,关键一点是人人有事干、有钱赚。”

  象展望村这样的“模型”在浙江各地随处可见。农民的工作岗位早已超过了土地的范畴。目前浙江省直接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不到浙江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农村户籍的非农从业人员有1219万人,大大超过纯农业从业人员,其中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就有880.39万人。去年浙江省农村居民来自非农产业的人均收入为3236元,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83%。

  浙江省日前发布了全省24个县(市)劳动力市场今年第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求职的劳动力共有32万人,用人单位招聘各类人员31.46万人,供需基本持平。另据浙江省劳动部门统计,去年浙江省有40万名城镇失业者重新就业,失业率仅为3.7%。按照国际惯例,失业率在7%以下就属于充分就业。而且,这三点七个百分点饱含“水分” 。专家认为,如果剔除登记失业人员中“隐性就业”者,这个省的实际失业率接近于零。

  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沈雪芬局长说,浙江省各地还存在大量在就业管理局进行了失业登记,但事实上已经获得生活来源的“隐性就业”者。在杭州这样的”隐性就业”者有14万,占到了整个登记失业人数的78%。杭州小营社区有8900多个登记失业人员,其中95%已经”隐性就业”。绍兴市区直属企业下岗分流人员为1.9万人,其中1.5万人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就业,再就业率高达80%,但这些人中在就业管理局登记备案、签订劳动合同的仅为3800人,至少有一万”隐性就业”人群。

  49岁的傅永发下岗前是杭州市运输总公司的一名文书。现在他的日常工作是:一星期给个体老板开5天出租车,晚上和礼拜天给10来个幼儿当书法家教,月收入2000多元,是原来公司里的近3倍。但是,每个月的10日,他照常到当地的就业服务机构去领取298元“失业救济金”。他说,原公司的2000多名下岗分流人员基本上都象他一样找到了工作,但都登记着“失业”。只要不是新单位要求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大家都不会自动去把“失业”给注销掉。

  “登记失业的实际上是在工作着,‘隐性就业’现象的普遍存在,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劳动就业管理工作还有漏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非常良好的就业形势”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牛富英局长说,“如果按照国际和国内其他省市的就业标准,除了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人,杭州几乎没有失业者。”去年,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就喊出了“只要不挑不拣,我们保证失业者24小时内就业” 的口号,由于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中已经大量“隐性就业”,杭州市职介中心的电子大屏幕上,平均每天就有2000个就业岗位虚位以待。

  不但本省劳动力已经实现充分就业,浙江还吸纳了近600万名外省劳动力。在浙江沿海各县,村村都有操着“南腔北调”的 “他乡来客”和本地人共处乐业。面对社会上残疾人就业难的形势,浙江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扶助政策,拓宽他们就业渠道,去年全省共安置1.1万余名残疾人,居全国首位。

  “老百姓经济”――大创业带来的大就业

  源源不断的“饭碗”是怎么来的?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说,是民营经济为主、中小企业为主的“老百姓经济” 的快速发展,保持了旺盛的劳动需求,通过大创业,解决大就业,让成千上万个民营企业吸纳千万就业大军,营造了浙江这个就业天堂。

  “老百姓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不光吸纳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吸收了城市传统企业的下岗、失业工人。据浙江省劳动部门统计,去年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就业人数达到30余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5%。近几年来浙江80%的下岗职工进非公有制企业。富阳市劳动局就业处孙永良告诉记者,富阳市共有1万多家私企,提供的岗位远远多于富阳市本地劳动力数量。富阳市95%以上的原传统国有、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工人就在当地的私营企业上班。如今在富阳市打工的外省劳动力至少6万。

  在富阳市八一村,村支书喻正其告诉记者:“在我们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大约是900人,但是村里22家私营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达3500个。” 在供求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八一村从四川、安徽、江西等省“引进”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现在该村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比例大约是1:2.5。

  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认为,浙江人了不起的是:千百万简单的劳动者不是被动被“安排”劳动的主体,而是一个个创业的主体。他们率先由简单的劳动力转变成为财富积累者、投资创业者甚至资本运作者过程中,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温州瑞安市,一位生产“眯眼牌”虾酱的女老板对记者说:“别看我是个千万富翁,昨天晚上两点钟我还在码头接货,天天眼圈都是黑的;别看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我的厂子可是养活了700多个人,我的贡献不比一个村干部小。”在浙江,到处都有这样底气十足的“小老板”。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深入调查浙江之后说,我越来越觉得民营经济是我们经济中的一个亮点,当民营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以后,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问题将得以解决。温州没有下岗人员,浙江全省也只有数万下岗工人,为什么?中小企业吸收了。温州模式、浙江经验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小企业,是吸收消化劳动力的好途径。

  对于蓬勃兴起的“老百姓经济”,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实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其发展的政策。特别是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进一步对个体私营经济放宽政策,放手发展,做到“四个不限” ---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

  得益于上述环境和政策,到2001年底,全省已有个体工商户158.03万户,从业人员277.33万人;私营企业20.88万家,从业人员347.11万人。全省个私企业创造的总产值达6453.06亿元,比1998年翻了一番;个私经济的增加值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40%。目前,在全国首批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有112家,总量居全国第一。去年浙江省人均GD P、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了全国省区第一的位置,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发达省份。

  “老百姓经济”发展带来的“藏富于民”结果使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大大增强。去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95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479元,比上一年实际增长7.3%。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直接激活了消费品市场,去年全省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超出调控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城乡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住房装修、教育、通讯、旅游等服务类支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强大的社会购买力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持续增长、扩大就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第三产业崛起成为就业主渠道

  在熙熙攘攘的杭州文二路夜市,此起彼伏的是小商贩们热情的叫卖声。在这条街上摆摊的绝大部分是杭州本地人,包括一部分企业改制分流下岗工人。货物多数从义乌小商品市场进,摊主的年龄一般均在40到50岁之间,人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杭州市仅这样一条夜市街就为社会提供了近千个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目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浙江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01年这个省的三产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二产。温州市去年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3:3:4。今年第一季度该省24个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者所占比例达到了71.2%,远远超过一二产业。1995年至2001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就业人员319万人,吸纳了新增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比重高达96%以上。

  富阳市城东村老支书盛洪根介绍,村子里805口人,200多个劳动力,都在村办的三产行业就业。村子里办的三产有:城东综合市场,龙山饭店,黄金酒家,废钢铁市场等,光这些三产就能吸纳劳动力300多人。今年57岁的金晓华退休后,在综合市场里,搞个摊位,收入也有3万左右一年。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1998年,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城市化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要把商业、饮食业、旅游业、保险业、社区居民服务业等作为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渠道。对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要简化工商登记手续,三年内可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行政性收费。
这些政策大大推动了浙江省的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三年后,全省城市化水平已从36%迅速提高到48.67%,城市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三。去年,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1.0∶52.7∶36.3变为10.3∶51.3∶38.4。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实际贡献率已达到57.5%,高于第二产业近20个百分点。

  各地还加大了对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在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完成的47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一举成为浙江增速最快、比重最高的产业,合计完成投资120.3亿元,同比增长28.6%。慈溪市去年投入到第三产业的资金超过8亿元,兴办家政服务、物业管理、餐饮等服务行业,共吸纳安置失业人员330人。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反过来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城市的扩展,宁波江东区新增加了6000余名无地农民。去年起,该区本着“村民进场设摊优先优惠” 的原则,创办了近30家专业市场。仇毕村300多名村民从事市场经营,年收入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成功地从农民转型到了商人。与此同时,商场、酒店的也相继开业和扩大,使农民增加了从事服务行业的就业机会。现在该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占到了45%以上,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增加。

  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增加新就业岗位的孵化器,人口集聚、社会分工细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功能被社区服务所取代。浙江人已经认同了这样的就业观念:“一个老婆给一个老公洗衣服不会创造财富,给一百个老公洗衣服就成了创造财富的产业。”、“家家都有缝纫机的时候,就不可能有杉杉、雅戈尔企业”。社区就业方兴未艾。去年,全省社区服务提供的就业岗位达8万多个,今年可扩大到10万个,社区保洁、保安、绿化、物业管理,正在成为一条新兴的就业渠道。

  “再就业服务中心”逐步消失,政府的角色向“劳动力市场保姆”转变

  2001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全省企业新的减员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而是通过依法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给予经济补偿并享受失业保险,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失业保险已基本取代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成为浙江省主要的保障形式。

  目前,全省企业下岗职工已从1998年最高峰时的30.4万人,下降到目前1.23万人,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在再就业中心的仅0.98万人,80%的市县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已基本停止运行。与之相对应,全省共兴起各类职业介绍所1762家。

  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沈雪芬局长介绍说,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早已成为浙江省就业的主导方式,政府从来就没有在就业问题上大包大揽过。1988年到2001年13年间,全省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介绍机构为800万多名城乡就业者进行登记,其中近600万名求职者走上了就业岗位,成功率达75%。浙江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后,城乡劳动者将面向同一个市场。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劳动者素质成为决定用工的主要标准,劳动者均将凭自身素质在劳动力市场中平等竞争、就业。今后各级党委、政府对劳动就业只是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他们将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激活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上。

  今年2月1日,一部旨在进一步培育劳动力市场的新法规《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浙江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于国强说,出台这部地方性法规,不仅可以规范职业中介运作,维护劳动者在求职择业、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中的合法权益,而且《条例》明确规定了地方财政要增加投入,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

  各地加大了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宁波、义乌等地都建成全国一流的劳动力市场,并充分利用电子网络技术,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现在,杭州、宁波等地已经建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市场网络,就业者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最新最全面的劳动力需求情况。

  劳动力市场开放性的特点,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使就业人员特别是下岗职工适应这一变化,浙江省根据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技能的需求情况,加大了就业培训的力度。去年浙江省第二期用3年时间培训40万下岗职工的计划开始启动,在计划实施中,根据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情况,加大了对社区就业服务培训的力度。2001年实际培训人数达到了19.39万人,绝大部分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工作。

  与此同时,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包括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企业分流安置下岗职工、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1998年以来,仅经省有关部门审批享受减免税的省属企业就达500多家,免税额近2亿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万人。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对下岗职工个人、业主为下岗职工的个体工商户或者下岗职工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60%以上的企业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取得的营业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一些就业难点地区实施贴息贷款。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经实施第六轮贴息贷款,累计下拨贴息贷款资金1620万元,落实银行贷款近2.8亿元,使一些山区、海岛县利用贴息贷款兴办和支持了一批三产企业。(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