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沈锡权 > 记者调查 我的联系电话:0571-87052030   E-mail:sxqzjfs@sina.com
 
别把大海当成垃圾场
2001-06-06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2日电 (记者 沈锡权) 当往日碧波浩淼的大海越来越频繁地变化出可怕的暗红色,成千上万的鱼虾蟹贝尸体飘浮在东海连绵数百、上千公里的洋面上时,赤潮——这一多由人类自身行为制造的自然灾害再一次向我们敲响警钟:保护赖以生存的海陆环境都需要我们人类的节制和努力,不要再把大海当成“ 垃圾场”了!

  5月底,东海海域浙江象山港口内侧35平方公里范围内海水呈现出明显的红色。从监测飞机、卫星遥感、渔政船上可以看到这种景象:在广阔海面上,镶嵌着一条或红或褐或黄的“彩带”,“彩带”随潮水的涌动而变换,有时像珍珠项链,有时又像株巨型珊瑚。

  今年以来,浙江省近岸海域发现赤潮的时间越来越早,次数越来越多:4月9日,平阳县南煤岛出现小面积赤潮,这是今年东海首次发现的赤潮;5月10日,舟山中街列岛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颜色为褐红色,呈条状分布;5月 12日,嵊泗县嵊山岛周围发现赤潮;5月13日,宁波附近虾峙门、渔山至头附近海域发生小面积赤潮,呈条状和块状分布;5月15日,南鹿岛和大陈岛附近海域发现赤潮……

  浙江省的海岸线总长6486公里,以舟山群岛为中心的东海渔场是我国沿海鱼产量最高的海域。去年五六月间,东海海域出现的赤潮绵延80公里,面积达7O00平方公里,持续时间一周。同一时间,象山港内也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赤潮,全市仅水产养殖业损失就达1000万元。由于赤潮发生在浙江省重要渔业养殖区域,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有些海域长时间不能进行捕捞作业。

  赤潮为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突发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它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恶化海洋环境,对渔业生产、海水养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赤潮毒素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危害。

  赤潮现象是大海对人类的报复。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各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大海。加上一些地方无度、无偿开发海洋资源,使海洋水质和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对于赤潮的危害,沿海人们闻之色变。 赤潮是一面镜子。赤潮现象的加剧,从一个层面上表明这个海域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正在下降。记者从国家海洋二所了解到,由于受陆域排海为主要污染物的严重污染,东海近岸海域已基本无一类海水。

  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污染东海的主要源头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长江径流6300余公里,流经多个大工业城市,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注入东海。我国专家曾对长江口地区海域营养盐状况进行过监测,结果表明,90年代这一海域氮的含量比60年代增加了6倍。由于东海富营养污染,引起赤潮频发。

  在浙江近海,包括钱塘江在内的该省8大水系也不能为东海“激浊扬清”。各地工厂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淤积在河流、水体中,日复一日流入东海。据90年代以来的不完全统计,仅浙江省企业向河川排放流入海洋的污水每年就达4亿多吨,大量污染物大多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江海,其数量已远远超过海水的自净能力。两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对绍兴市水资源进行调查,发现这个市当时仅有污水处理厂一家,日处理能力为3万吨,而光绍兴市区和绍兴县的工业废水日排放量就达32万吨。

  专家指出,作为一种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在中国近海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危害越来越严重。中国已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而浙江省近岸海域的赤潮发生率又属国内前列。

  尽管国家海洋局和各地有关部门已经频频发出紧急通知,提醒赤潮污染区域作好相应防范工作。但是,一旦赤潮产生,目前还是没有很好的遏制办法。有关海洋专家因此特别提醒沿江、近海城市,要未雨绸缪加大水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力度,改善近海海域富营养化的趋势,从根本上防止赤潮的产生。(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