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浙江分社 新华社网络中心主办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省情|旅游观光|招商引资| 批发市场| 对外贸易| 驰名品牌| 名优特产| 楼盘热市| 上市公司|寻医问药|人才信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浙江频道 > 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鲁迅经济
 
国内各界“鲁迅风”愈演愈烈


  新华网9月11日电 据东方网报道,戏剧界打造“魔幻鲁迅”,博物馆“走近鲁迅”,出版界“回望鲁迅”,更有人搭起“鲁迅快车”……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类纪念活动临近“沸点”。就在大家以各自不同方式释放“鲁迅情结”之时人们发现:鲁迅这座“文化昆仑”正有意无意地被多种形式演化成一种资源,一种商机。

  戏剧界以它从不曾有的大手笔打造“非常鲁迅”,一时间,多部鲁迅戏剧在首都舞台上不期而遇:北京人艺才女郑天玮编剧了具有魔幻色彩的话剧《无常·女吊》,北京人艺新锐青年导演李六乙编剧了《鲁迅》,曾推出话剧《切·格瓦拉》的音乐人张广天再吟《鲁迅先生》———这3部戏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吸引着观众目光。尽管有人议论着 “素面朝天”、亲临舞台、张口就唱的张广天把鲁迅先生唱成了“摇滚青年”,说李六乙的史诗剧《鲁迅》太前卫、太晦涩、太亦真亦幻,但丝毫不影响“剧种在模糊,思想在深刻” 的先锋实验剧获得不俗的票房。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鲁迅博物馆也在把各类活动“捆绑”在一起吸引人们“走近鲁迅”:上海鲁迅博物馆搞各种纪念会、学术报告、鲁迅形象展等。上海鲁迅公园将举行大型群众性纪念活动、作品朗诵会、作品课本剧表演会。浙江省绍兴博物馆将举行“鲁迅的世界与世界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大社戏’文学征文”等活动,北京鲁迅博物馆也人气指数激增。

  而出版界正在加紧炮制“鲁迅大餐”,“回望鲁迅”为本已纷繁的图书市场水面上添加了几层涟漪。据悉,北京风入松书店销售的有关鲁迅的图书多达113种,北京图书大厦鲁迅专柜就有图书约500多种。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学生阅读经典———鲁迅》,河北出版社也一口气出版了一套20多本的《回望鲁迅》。福建出版社更是雄心勃勃地出版《鲁迅手稿全集》。赚得盆满钵满的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它出版的《21世纪:鲁迅和我们》使书店“此书告罄”的消息不断传出。一出版界人士评论:“21世纪,鲁迅和我们,这是谁也无法忽略的命题。”

  “鲁迅风”也吹暖了鲁迅故乡绍兴的旅游业,绍兴石板路上的人多起来。在今年“鲁迅文化年”里,绍兴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鲁迅笔下风情游”、“新世纪中外记者鲁迅故乡游”,咸亨酒店的食客多起来,绍兴的烧酒、茴香豆也越发走俏。

  更有人搭“鲁迅快车”。浙江绍兴一酒商经鲁迅后代授权后开始生产“鲁迅酒”,酒瓶上有鲁迅先生的头像,上刻有“鲁迅·1881-1936”的字样。有人评论说,当这个鲁迅酒的广告让孩子们耳朵起茧子时,恐怕先生的真实面貌会被消解,其崇高形象也随之被解构。更有甚者,南方上演一话剧“别出心裁”,把祥林嫂、阿Q等角色杂拌在一起搞起三角恋爱。据说观众大咋其舌,眼光都直了,“票房出奇的好”。难怪有人说———“今年流行吃鲁迅”。

  与戏剧界的“非常鲁迅”、博物馆的“走近鲁迅”、出版界的“回望鲁迅”不同的是,鲁迅研究专家们十分冷静。鲁迅研究专家郑心伶表示,国内再起“鲁迅热”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当今社会对鲁迅精神的需要,多数人的目的和出发点是好的,但一些商业作法不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而是恶俗与践踏。有人说,“鲁迅已经睡着了65年,那就让他接着睡吧,给鲁迅,以安以宁。”一名叫“别乐了”的网民这样评论:“有人把鲁迅存进银行,在吃鲁迅的利息”。(中国青年报/从玉华)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