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与WTO》专题 > 产界行动
 
重塑政企信用,浙江从容入世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19日电 走过十五年漫长的入世之旅,世贸组织终于向中国敞开了大门。面对中国入世,浙江表现出从容镇定。浙江之所以从容,是因为年初一场声势浩大的重塑“信用”工程,为浙江催生出一大批“守信用,信得过”的品牌企业,大大地提升了浙江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在帮助企业重塑信用形象的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信用丰碑。

  由于缺乏透明有效的信用监督机制,违法制假、恶意逃废债务、任意拖欠货款等以破坏信用为代价的经济行为在浙江仍然屡禁不止,企业可以肆意掩盖不良信用行为。信用丧失所造成的恶果,浙江企业有着切肤之痛。随着入世的临近,要求政府加强监督力度,健全信用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其实早在二零零零年六月,浙江省富阳市工商局就悄然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企业合同信用公示制”,在健全信用体制的道路上开始了勇敢的尝试。富阳市工商局将市内一百五十多家企业的一般情况、荣誉称号以及各种不良行为、惩处情况进行统一整理,同时还从税务、金融、技术监督、司法、物价、环保等八个方面,收集各企业的资信数据、行为记录,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在当地的媒体上进行定期公示,在工商局企业登记的注册大厅内设立电脑触摸屏,供人们随时查询,接受社会的监督和举报。

  推行“公示制”一年之后,现在有上万家企业自发入库接受监督,整个富阳登记在册接受监督的企业实现了合同履行百分之一百的成绩,有效的解决了企业合同管理无序、合同盲目签约、合同履行随意的行为,并为企业追讨回拖欠的二千多万货款。中共富阳市委书记郭泰鸿指出:“工商局从合同入手,抓合同履约率,可以说抓住了市场秩序建设的关键。”“公示制”出台后的成绩引起了中央驻浙新闻机构和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南方周末》、《中华工商时报》等权威新闻机构相继发表文章给以充分肯定。

  随后从温州开始,一场声势浩大,以“重塑浙商信用,打造浙江信用经济”为议题,涉及到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大讨论开始了,杭州、嘉兴、绍兴等地也陆续加入;以富阳 “企业合同公示制”为模式的信用工程迅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诚信立省”成为浙江在中国入世前亟待恶补的一堂大课。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实践,浙江企业的信用形象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像万向、娃哈哈、青春宝、未来米粉、飞跃、星星等一大批“守合同,讲信用”的企业又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

  尽管“企业合同公示制”仅仅只揭开了信用冰山一角的面纱,但是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在当今中国信用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地方政府敢于有所作为,而且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敢于创新,将企业的信用资料置于阳光下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浙江无疑走在了中国的最前面。企业信用资本的增加,可以看成是企业信用、政府信用和企业家个人信用的叠加之和。其所影响的社会性是广泛和深远的。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富阳对“信用公示制”进行调研时指出,“企业有信用,企业家有信用,城市有信用,就是最高层次的招商引资。

  有了良好的信用环境,招商引资才会有更大的突破。”有了信用作保障,浙江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才会显得得心应手。

  刚刚跨进世贸组织大门的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将严格地按照游戏规则办事,否则将会被淘汰出局。时下中国企业界脆弱的“信用”是否能承受入世风险的考验,是否能够获得来自更多更广泛领域合作伙伴的信任,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信用经济”的崛起是浙江从容入世分量最重的砝码。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用将为浙江创造出明显的产业优势,与其他“信用”较低的省份相比,这一点将在入世后的国际竞争中日益显现出来。(据《中国新闻网》)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