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4日电 入世后,中国企业现有的竞争优势受到削弱,面对新的竞争格局,当前需解决规模不经济和欠缺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协作两大问题。2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副部长、中国经济时报常务副总编余斌在“WTO与中国·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这样说。
余斌指出,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现有竞争优势正在日益削弱。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正在削弱。由于我国正在兑现入世承诺,我国的投资软硬环境日趋改善,对国外的资本和技术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球500强中已经有400家在中国投资了接近2000个项目,许多跨国公司将其制造和加工环节向中国转移,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制造和加工中心,由此,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不再为中国企业独享,而是与许多跨国公司共享。
我国快速扩张与潜力巨大的市场优势也不再为中国企业独有。未来我国市场将更加开放,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使得市场日益为中外企业共享。
人才资源方面,我国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基础教育,人口总量大,人才资源总量丰富,这既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熟练劳动力,也为企业提供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量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而近年来,跨国公司的人才战略进行了调整,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以及制造加工中心向中国大陆转移,实行人才待遇无差别化,提供了更多的升迁机会,直接在中国本土与中国企业展开了人才争夺战。
面对这些竞争新形势,中国企业的应对关键是解决好两大问题:规模不经济和欠缺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协作。
余斌指出,规模不经济也就是行业集中度偏低,原因其一是长期以来的地区封锁、行业分割;其二是缺乏劣势企业的退出通道,比如国有企业里便有一种应该破产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破产的特殊企业;其三是优势企业缺乏优良的的成长环境。而欠缺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与协作,则是由于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非常普遍,中国企业间需要搞好而还没有搞好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据《中国经济时报》刘建锋 陈昕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