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27日电 桐乡市及早做好应对“入世”的准备,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全市农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桐乡农业赢得了市场“通行证”。1997年,桐乡市政府将农业标准化工作摆到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基础地位而全面推行。4年间,全市先后制定发布和实施了20个农业生产地方标准,涉及11个农业生产门类,仅2001年就制定和发布了7个农业生产地方标准。在制定农业生产标准的基础上,他们注重加快农业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农民职业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等方式,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河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杂交粳稻标准化生产、同福联中村杭白菊标准化生产等的辐射带动,使全市初步形成了讲标准、用标准、学标准的农业生产新机制。同福、石门分别建立起杭白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民严格按照标准化体系栽培,去年菊花形好量多,收入比一般菊花高出一倍。新和杭白菊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也按标准化体系进行加工,产品上市后价格翻了10倍多。
实施品牌战略也是桐乡农业应对“入世”的新招。他们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农业品牌的管理与申报。1998年开始,他们每年组织“农”字号企业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展示展销会和农业项目合作洽谈会,对获得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并给予税收、用地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同时鼓励全市涉农企业注册商标、申报名牌,从而让农民得益、企业盈利。嘉兴市三珍斋食品有限公司以“三珍斋”品牌打开市场销路,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利税800万元,并成功地申报了中国名牌。春发杭白菊制品厂注册“春发”品牌后,先后引进4条微波流水线,生产高档产品。龙翔街道董家村的茭白注册了“董家”商标后,去年全村实现茭白销售收入近580万元,平均亩产达3500元,比往年每亩净增500元。“春发”、“凤鸣”杭白菊,“菊花”、“胖子”榨菜,“三珍斋”食品,“成诚”大米……桐乡市一大批农产品借助品牌声誉鹊起,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农产品注册商标143只,其中国家级、省市级优质名牌产品近30只,涵盖杭白菊、蔬菜、畜禽、粮食、蚕桑等产业。
企业的兴盛,带动了产品原料基地的发展。目前,“银杏”榨菜、“春发”杭白菊、“三珍斋”食品、“南湖”菜油等产品加工企业均已建立起原料基地,高桥的榨菜业、乌镇的养禽业、石门和同福的杭白菊业、濮院的粮油种植业等产业正依托这些企业而逐步发展壮大,全市农业区域化特色日益明显。(据《嘉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