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与WTO》专题 > 专家观点
 
信用缺失“会使中国被孤立于世界之外”

  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11日电 (记者 程瑛 徐兴堂)“信用”二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中国人的关注,因为他们第一次感到,一个缺乏诚信体系的社会,在国际上将难以立足。

  在京参加“入世”后第一次“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近几天纷纷发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有力地呼应了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的声音。

  谈到信用问题时,代表、委员们措辞之严厉,实为近年少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观点: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的“瓶颈”,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极为不利。没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中国将被孤立于世界之外。

  来自江苏的张大春代表说,目前国内的信用状况确实令人痛心,大到欺诈、黑幕交易、造假、赖帐和偷漏税,小到做手术要红包、上名校按分收费,“这些丑恶现象是市场经济所不能容忍的,也是在世贸组织大家庭里中国可能遇到的最大挑战和麻烦。”

  他特别强调,多年来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信誉很好,这是中国人民的财富。“入世”以后,如果中国企业不立即补上诚信这一课,不光自己倒霉,也会影响到国家的信誉和形象。

  经济界委员周晋峰说,西方国家交易方式90%都是采用信用交易,而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入世”后,中国最先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国际贸易中“信用经济”的来往,所谓与国际接轨首先要接上“诚信”这条轨道。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谢庆健代表说:“当前,商业欺诈、恶意拖欠逃废债务、套汇骗税等不法行为屡有发生,对经济、金融业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不仅造成经济关系扭曲,交易成本增加,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信用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是巨大的。在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有逃废债务的行为,给银行留下了大量呆坏帐;据估算,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至少有2000亿元,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也超过2000亿元。

  谢庆健说,信用是市场经济中所有交易活动的中介,是市场经济的生命所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加入世贸组织后新的国际环境,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信用体系,对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地方官员代表说,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低下将是招商引资
、国际合作的重大隐患。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良好的信用保障,否则将被孤立于市场之外。

  代表、委员们的很多议案、提案和建议与信用立法有关。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信用法律环境十分缺乏,应尽快制定颁布维护社会信用的相关法律,充分发挥法律在净化信用环境、维护正常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规范约束企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的信用行为。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制裁、打击力度,大幅度提高失信者成本,让他们得不偿失,从而不敢冒失信的风险。

  朱镕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一致赞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分行原行长周芝石代表说,应充分应用现代化手段和信息网络资源,建立起信息共享的社会信用体系,使各种市场主体的资信状况有案可查。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建设的企业信用体系和即将启动的个人信用体系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谢庆健在建议中说,净化社会信用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需要依靠行政、经济、法律手段,政府、银行、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