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与WTO》专题 > 专家观点
 
绍兴农产品怎样才经得起WTO“推敲”?

  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19日电  如何才能让“绍”姓农产品与洋产品一较高低,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的一个焦点。

  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绍兴市委员会翁培雄说,目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虽有近千家,但平均总资产只有317万元,因而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与附加值低。到目前为止,除了绍兴黄酒外,还没有国家权威部门评定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名牌农产品,缺乏有竞争实力的品牌和企业。

  翁培雄认为,农户好比是游击队,公司化农业企业是正规军,而以大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的现代农业高效群体则是王牌军,只有双方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发挥出潜力。

  绍兴市政府农经处处长吕益民则用“三多三少”概括了绍兴农产品的现状:初级产品多,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加工成品少;大路货多,具有国际驰名商标的名牌精品少;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许多农产品的卫生标准和品质质量也达不到国际市场要求,如农药的残留量、质量标准化、有机食品的开发问题等。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也难以与国际同行比肩,而且外向型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我市的农科队伍现状是:“只知粮棉油占多,懂得名特优较少,精通国际贸易竟无”。

  吕处长认为,要创新“土地流转、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三大机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冲浪能力。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以免被挡在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之外。(据《天天商报》/何瑛儿)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