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与WTO》专题 > 专家观点
 
积极应对加入WTO的挑战

  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27日电 当前,世界经济中有两个引人注目的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从技术上得到了新的科技革命的有力支持。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正在形成新的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无视它国的发展,独立规划本国的未来。尽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仍然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但是融入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大潮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提前完成了第二步发展目标,开始朝着第三步发展目标前进,也就是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关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期性战略任务。二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由长期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短缺转变为阶段性相对过剩。这就使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矛盾逐步显现,特别是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比如三次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有效生产能力和结构与消费需求及其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与企业竞争力加剧的矛盾,金融高风险与企业低效益的矛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收入差距扩大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等。三是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无论国企改革还是政府职能转变,无论是金融体制改革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都越来越紧迫,而这些改革的难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正是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要求我们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要求我们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逐步消除经济生活中的现有矛盾,不断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发展自己。因此,加入WTO,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内在要求。

  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在经济和科技的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在不利的地位,在短短的五年过渡期内要逐步兑现和最终兑现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的承诺,对我国政府、企业都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就政府而言,首要的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市场体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清理修订已有的与国际贸易规则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定必需的新的法律法规,建立起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改革经济体制,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尽快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特别是要发展和完善要素市场,保护知识产权。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公平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是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防止和打破垄断,保护和促进竞争。为此,各级政府都要尽量减少对企业微观经营的干预,消除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内资和外资企业的差别政策,尽早实行国民待遇。

  第三,制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着力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按照WTO的规则和过渡期的承诺,适时适度地保护幼稚产业,促进平稳过渡,防范各类风险,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保持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

  第五,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政府要加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教育,努力培养和用好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人才,特别是通晓和运用WTO规则的各类法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第六,大力发展规范的中介机构,努力建立起广泛的社会信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可靠的社会信用作保证。政府应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发展,规范和强化社会信用,为市场的规范竞争提供支持。

  对我国的企业而言,首先是要提高对市场竞争严酷性的认识,从思想上、理念上强化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国际意识。当前要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多元持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企业制度上尽快与国际接轨。其次,加快企业组织的调整,改变企业规模不经济,大的不强,小的不专,组织分散的状况。三是着力培育中国的企业家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企业的用人机制,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收入分配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文/谢伏瞻)(本文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