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与WTO》专题 > 入世进程
 
中国IT业 “WTO警示录”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16日电 “未来3年,将有半数国际著名的IT企业消失,他们或破产,或被购并,这些正面临严峻考验的IT企业现在可能正生产着知名的国际品牌……”这个最近流传于西方的谶语是否将随着加入WTO而被导入中国IT的市场现实当中……

  申奥、APEC、9·11事件……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件事比11月10日加入WTO之梦的怦然落地,对于国内IT产业的影响来得更直接、更强烈、更深远……每一位IT厂商站在各自的位置上自说自话……一种典型的看法认为,中国的IT早已“WTO化”了,WTO如今已无关痛痒;另一种观点认为,“WTO化”的只是已进行多年价格战的以PC为代表的低端硬件市场,WTO最根本的影响在于将加速中国IT从以PC等硬件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软件和服务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国内目前的市场格局即将被颠覆……WTO首先冲击的将是以联想为代表,曾于过去5年踏着PC战车掠占了国内IT业最主流地位的中国厂商……自从20年前,PC的出现打破了IBM在国际IT产业独步风流的格局,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上,异军突起者层出不穷,各领风骚三两年,WTO之后,谁将成为中国IT市场明天的盟主?中国IT公司究竟正在感受着切肤之痛,还是将要经受凤凰涅般的重生……

国内国外:谁更受益?

  “未来3年,将有半数国际著名的IT企业消失。他们或破产,或被合并,这些企业现在可能生产着知名的国际品牌……新的一轮合并潮是以Compaq被吞入新惠普作为标志而开场的……受国际经济大势及9·11事件的影响,未来1~2年内,IT厂商将面临严峻考验……”

  著名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 CEO迈克尔·弗莱希尔不久前关于美国IT市场一段耸人听闻的预言,很快便从各IT公司在华尔街刚刚公布的第3季财务报表当中得到了验证。或者股值遽缩,或者收成骤减,在这个新世纪的黯淡的初秋,国际著名的IT公司几乎无一幸免地被笼罩于全线溃败的阴影当中……而IDC的数据亦证实,本年度,欧美IT市场增长的需求将几近于停滞。

  中国加入WTO被锁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随之而产生的“WTO效应”也得以被扩大。

  11月7日,来自IDC的数据表明,本年度中国IT市场需求增长的预期依旧为24.4%,这个数字无庸置疑地表明,中国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全球IT市场上一个巨大而幸运的孤岛,而WTO所释放的强大推力,无疑将更为显著地提升有关IT需求,与此相关的道路正四处闪现着熠熠生光的机会……

  整个2000年度,美国市场的IT支出高达4423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这一市场的40倍—这意味着即使中国连续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而在美国市场停滞的状况下,中国IT产业“超英赶美”仍需近20年。尽管这样,这块处在发展中但却是目前惟一充满活力的市场还是源源不断地吸引着由西而东的淘金者。就在中国“入世”前夕,Cisco、Intel、惠普、微软、IBM等国际IT巨头纷纷表示,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WTO无疑正成为吸引西方投资者“东扩”的重大动力。

  “加入WTO,其意义相当于1979年邓小平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它将从本质上改变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IT制造业基地,中国IT工业的发展将比世界上其他的国家要快得多。”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评价道。“WTO的好处就是IT这块饼肯定会做大,最终会做到和西方的一样大。那么,中国企业的挑战就是能否多分一块,我们有没有能力多分一块—这就是挑战。”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说。

  降低到0的IT产品关税、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开放的IT软硬件和电信市场、趋于完善并须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相关法规、更少的政府行政干预……对于西方的淘金者而言,“当他们长驱直入中国市场,WTO将切实而有力地为其扫清一切障碍,逐渐根除国内市场上一些落后的、甚至是腐败的内容。”柳传志评价。“从根本上,这对国家的经济是一件好事,对中国的IT产业整体也是一件好事。”

  与电信、银行、机械制造等大多数行业相比,IT被认为早已“WTO化”了,与家电行业类似,这始终是一个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基于此,并非纯粹国企,根本属于民营的联想,近年在这个行业才有可能引领潮流。而WTO更将进一步“纯化”政府机关在国内IT业中做为“裁判”而非“运动员”的角色,彻底地为中国的IT企业“松绑”,推进IT国企在机制上的转型与改革,更通畅地引入国际市场的资金与技术,“加速政企分开的过程,使中国IT企业的产权更为清楚,权责更为明晰。WTO终将逐步为国内IT企业的生长造就一个更健康、公平、宽松和富有孵化力的产业环境。”柳传志继续总结。

  目前中国投入于IT的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而在美国,这个数字约为6%。由于WTO给予各行各业带来的激烈全球化竞争压力,企业必然寻求将有助于自己提升竞争力的IT技术与解决方案。WTO将刺激中国企业,特别是国内大中型企业提升其有关IT的预算支出,从而刺激整个中国IT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增。整个中国的IT产业因此均将成为受益者。但WTO也将使用户需求的变化发生倾斜,主要是企业级用户对于高水平的IT服务、软件和高端硬件需求的上升速度将远远快于个人用户对于IT产品需求上升的速度。WTO对于像IBM、惠普、Cisco那样致力于企业级高端用户市场的国外企业将意味着机遇大于挑战。对于主要以PC和低端服务器产品为中心,以联想为代表的国内公司而言:短期,挑战将大于机遇; 长期,则机遇大于挑战。

  WTO给予国内公司的长期机遇首先源于产业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孵化力,同时也源于中国公司本身的市场适应能力。1994年,联想曾凭借其特有的市场禀赋出人意料地打败了“洋枪洋炮”的国际IT巨子,我们有理由期待,在经过短则1~2年,长则3~5年的市场积累、储备之后,中国公司将不仅在IT低端,也在高端以及软件和服务市场上再次塑造新的辉煌。

PC市场:暂无波澜?

  最近10年以来,以PC为代表的硬件产业逐渐上升到国内产业最为主流的地位。

  WTO之后,国内IT产业变局已经构成冲击联想IT主流地位的首要因素,以PC为中心的价格战,是否亦将成为撼动联想PC之王地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呢?自年初以来,价格战这个联想从前的武器,开始被国内外IT公司“拿来”用以对其“围剿”,其中,攻势最为凌厉者首推刚刚将P4电脑推下5000元大关的深圳神舟电脑公司; 而于去年年底便最早发动价格攻势的TCL,目前在中国PC市场的占有率也已提升到了约2%的份额。国际公司的价格战是以Dell作为旗手于今年5月发起的,7月2日,Dell Smart低价PC的最低售价仅为4998元。

  激烈的价格战虽然已大幅削弱国内PC工业的利润率,但PC市场大的格局暂未发生改变。根据IDC的数字,2001年前3个季度,即使在价格战最激烈的今天,联想在国内PC市场的占有率依旧为30%,连续第5年位居国内市场第一,领先于第二名将近20个百分点,其后依次为方正、IBM和Dell。IDC中国副总经理万宁认为,“入世虽然会削弱国内厂商打价格战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对于PC市场不会有根本性的影响,中国IT市场一直是最开放的,部件税率已经非常低,国内厂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依靠比较低的人力成本和更广的市场覆盖面。”

  价格战在家用领域最为奏效,但也同时削薄了其利润率。PC一直被看作IBM的软肋,其第三财季全球的财务报表再次印证了这一点。直到10月25日,周伟仍坚称:“IBM无意放弃PC这块‘鸡肋’”。在国内,IBM PC于商用领域获利较丰,但在家用市场表现平平。

  目前中国IT市场的价格战主要集中在以PC为中心的低端硬件市场。由于该领域内多年来的激烈竞争,CPU等IT部件的实际关税仅为约4%。按照中国与各方达成的协议,中国在加入信息技术协议(ITA)后,关税削减自加入WTO起开始,申奥、APEC、9·11事件……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件事比11月10日加入WTO之梦的怦然落地,对于国内IT产业的影响来得更直接、更强烈、更深远……每一位IT厂商站在各自的位置上自说自话……一种典型的看法认为,中国的IT早已“WTO化”了,WTO如今已无关痛痒;另一种观点认为,“WTO化”的只是已进行多年价格战的以PC为代表的低端硬件市场,WTO最根本的影响在于将加速中国IT从以PC等硬件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软件和服务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国内目前的市场格局即将被颠覆……WTO首先冲击的将是以联想为代表,曾于过去5年踏着PC战车掠占了国内IT业最主流地位的中国厂商……自从20年前,PC的出现打破了IBM在国际IT产业独步风流的格局,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上,异军突起者层出不穷,各领风骚三两年,WTO之后,谁将成为中国IT市场明天的盟主?中国IT公司究竟正在感受着切肤之痛,还是将要经受凤凰涅般的重生……

国内国外:谁更受益?

  “未来3年,将有半数国际著名的IT企业消失。他们或破产,或被合并,这些企业现在可能生产着知名的国际品牌……新的一轮合并潮是以Compaq被吞入新惠普作为标志而开场的……受国际经济大势及9·11事件的影响,未来1~2年内,IT厂商将面临严峻考验……”

  著名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 CEO迈克尔·弗莱希尔不久前关于美国IT市场一段耸人听闻的预言,很快便从各IT公司在华尔街刚刚公布的第3季财务报表当中得到了验证。或者股值遽缩,或者收成骤减,在这个新世纪的黯淡的初秋,国际著名的IT公司几乎无一幸免地被笼罩于全线溃败的阴影当中……而IDC的数据亦证实,本年度,欧美IT市场增长的需求将几近于停滞。

  中国加入WTO被锁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随之而产生的“WTO效应”也得以被扩大。

  11月7日,来自IDC的数据表明,本年度中国IT市场需求增长的预期依旧为24.4%,这个数字无庸置疑地表明,中国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全球IT市场上一个巨大而幸运的孤岛,而WTO所释放的强大推力,无疑将更为显著地提升有关IT需求,与此相关的道路正四处闪现着熠熠生光的机会……

  整个2000年度,美国市场的IT支出高达4423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这一市场的40倍—这意味着即使中国连续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而在美国市场停滞的状况下,中国IT产业“超英赶美”仍需近20年。尽管这样,这块处在发展中但却是目前惟一充满活力的市场还是源源不断地吸引着由西而东的淘金者。就在中国“入世”前夕,Cisco、Intel、惠普、微软、IBM等国际IT巨头纷纷表示,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WTO无疑正成为吸引西方投资者“东扩”的重大动力。

  “加入WTO,其意义相当于1979年邓小平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它将从本质上改变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IT制造业基地,中国IT工业的发展将比世界上其他的国家要快得多。”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评价道。“WTO的好处就是IT这块饼肯定会做大,最终会做到和西方的一样大。那么,中国企业的挑战就是能否多分一块,我们有没有能力多分一块—这就是挑战。”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说。

  降低到0的IT产品关税、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开放的IT软硬件和电信市场、趋于完善并须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相关法规、更少的政府行政干预……对于西方的淘金者而言,“当他们长驱直入中国市场,WTO将切实而有力地为其扫清一切障碍,逐渐根除国内市场上一些落后的、甚至是腐败的内容。”柳传志评价。“从根本上,这对国家的经济是一件好事,对中国的IT产业整体也是一件好事。”

  与电信、银行、机械制造等大多数行业相比,IT被认为早已“WTO化”了,与家电行业类似,这始终是一个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基于此,并非纯粹国企,根本属于民营的联想,近年在这个行业才有可能引领潮流。而WTO更将进一步“纯化”政府机关在国内IT业中做为“裁判”而非“运动员”的角色,彻底地为中国的IT企业“松绑”,推进IT国企在机制上的转型与改革,更通畅地引入国际市场的资金与技术,“加速政企分开的过程,使中国IT企业的产权更为清楚,权责更为明晰。WTO终将逐步为国内IT企业的生长造就一个更健康、公平、宽松和富有孵化力的产业环境。”柳传志继续总结。

  目前中国投入于IT的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而在美国,这个数字约为6%。由于WTO给予各行各业带来的激烈全球化竞争压力,企业必然寻求将有助于自己提升竞争力的IT技术与解决方案。WTO将刺激中国企业,特别是国内大中型企业提升其有关IT的预算支出,从而刺激整个中国IT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增。整个中国的IT产业因此均将成为受益者。但WTO也将使用户需求的变化发生倾斜,主要是企业级用户对于高水平的IT服务、软件和高端硬件需求的上升速度将远远快于个人用户对于IT产品需求上升的速度。WTO对于像IBM、惠普、Cisco那样致力于企业级高端用户市场的国外企业将意味着机遇大于挑战。对于主要以PC和低端服务器产品为中心,以联想为代表的国内公司而言:短期,挑战将大于机遇; 长期,则机遇大于挑战。

  WTO给予国内公司的长期机遇首先源于产业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孵化力,同时也源于中国公司本身的市场适应能力。1994年,联想曾凭借其特有的市场禀赋出人意料地打败了“洋枪洋炮”的国际IT巨子,我们有理由期待,在经过短则1~2年,长则3~5年的市场积累、储备之后,中国公司将不仅在IT低端,也在高端以及软件和服务市场上再次塑造新的辉煌。

PC市场:暂无波澜?

  最近10年以来,以PC为代表的硬件产业逐渐上升到国内产业最为主流的地位。

  WTO之后,国内IT产业变局已经构成冲击联想IT主流地位的首要因素,以PC为中心的价格战,是否亦将成为撼动联想PC之王地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呢?自年初以来,价格战这个联想从前的武器,开始被国内外IT公司“拿来”用以对其“围剿”,其中,攻势最为凌厉者首推刚刚将P4电脑推下5000元大关的深圳神舟电脑公司; 而于去年年底便最早发动价格攻势的TCL,目前在中国PC市场的占有率也已提升到了约2%的份额。国际公司的价格战是以Dell作为旗手于今年5月发起的,7月2日,Dell Smart低价PC的最低售价仅为4998元。

  激烈的价格战虽然已大幅削弱国内PC工业的利润率,但PC市场大的格局暂未发生改变。根据IDC的数字,2001年前3个季度,即使在价格战最激烈的今天,联想在国内PC市场的占有率依旧为30%,连续第5年位居国内市场第一,领先于第二名将近20个百分点,其后依次为方正、IBM和Dell。IDC中国副总经理万宁认为,“入世虽然会削弱国内厂商打价格战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对于PC市场不会有根本性的影响,中国IT市场一直是最开放的,部件税率已经非常低,国内厂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依靠比较低的人力成本和更广的市场覆盖面。”

  价格战在家用领域最为奏效,但也同时削薄了其利润率。PC一直被看作IBM的软肋,其第三财季全球的财务报表再次印证了这一点。直到10月25日,周伟仍坚称:“IBM无意放弃PC这块‘鸡肋’”。在国内,IBM PC于商用领域获利较丰,但在家用市场表现平平。

  目前中国IT市场的价格战主要集中在以PC为中心的低端硬件市场。由于该领域内多年来的激烈竞争,CPU等IT部件的实际关税仅为约4%。按照中国与各方达成的协议,中国在加入信息技术协议(ITA)后,关税削减自加入WTO起开始,

  到2003年1月1日把该协议所覆盖的2/3的产品平均关税从目前的13%削减至0,到2005年1月1日全部取消余下产品的关税。“入世”后取消所有信息技术产品配额。信息技术产品关税降到零,会使一部分组装的企业或公司受到冲击、在建项目发挥效益受到影响,但也会有少数高效率的组装企业能与国际竞争。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加入WTO,关税降低到0,对于国内外公司在IT低端市场所处格局影响不大。“WTO不仅会缩减国外公司所进口配件的价格,对联想也是一样。”联想总裁杨元庆公开表示。

  与TCL等国内公司相比,曾以低成本的直销模式在美国市场打败了包括Compaq在内所有敌手的Dell,很可能将于WTO之后成为联想最为强劲的敌手。直销模式曾被看作不适合中国人的购买习惯,然而,这个难题伴随着 Dell在电话订购、网络订购以及品牌行销等方面的本土化进程而逐渐得以淡化。

  如果说,以方正、TCL为代表的国内公司与联想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价格方面;IBM在中国的PC策略则更多体现在品牌与技术方面;而Dell与联想的竞争除价格之外,还被看作典型的直销模式与分销模式在中国市场的对峙。其拼杀的结果是否将导致国内PC格局的遽变,还将取决于各自品牌宣传的力度、管理成本的控制、以及渠道的覆盖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从局部来看,以PC为中心,价格战最为激烈的低端硬件市场,势必成为受WTO影响最为微弱的市场领域,而越是走向高端、走向软件、走向服务,在价格战基本无效的企业级市场上, WTO的影响却最为深刻而显效。从整体市场而言,WTO将使中国IT产业的重心“由低向高,由硬而软”。国内IT市场需求总体提升,但企业级用户需求的提升必将超越家用市场扩展的速度。

  可以预见,入世后,国内整个电子装备业将转型,从目前的组装经济发展到参与国际化分工,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厂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组装成品,低端市场的争夺会更加激烈。

  以服务器市场为例,服务器产品的核心部件仍需要通过进口渠道获得,降低关税实际上也降低了国内服务器厂商的采购成本,而对于这一市场而言,价格不是服务器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产品的科技含量、服务和技术支持则是最根本的。加入WTO只能意味着使国内厂商在价格手段上回旋余地更小,低端服务器市场利润更为平均。

  来自IDC的最新报告指出,2000年国内IT支出的110亿美元的总额中,硬件产品占据了86%的份额,其中增长最快的不再是炒得最热的PC,虽然总体还在增长,但PC的增长率已经放慢。万宁认为,从数据来看,“中国的IT市场还很不成熟。”

  对于依旧围绕像Wintel之类体系转的中国硬件产业来说,入世后,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中国硬件工业会进一步凸现其“WTO效应”中的边际效应,国内厂商会更容易被放逐到利润更低的产业领域,暴露出其长久以来的“硬伤”。WTO虽然无力于PC的“价格战”,但却将使PC产业整体的份额在中国IT产业中的地位逐渐下滑。

软件业进入“阵痛期”

  对于中国软件业而言,2001年,在阴云密布的IT市场上,国内软件企业意外地撑起了一片“晴空”。 IDC的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国内软件产值约占IT产值总额的8.3%,今年这个比例估计将增至9%,而国内整个软件产业的平均涨幅将达到43%,像金蝶等骨干软件企业今年上半年都获得了超过200%的可喜增长。

  另外一个突出的表征就是在资本市场上,软件企业第一次破天荒地成了“香饽饽”,紧随在金蝶、用友之后,拓普、南大苏富特、新利、连邦等一批国内软件企业纷纷开始在资本市场上“圈钱圈地”,金山、速达、浪潮通软等企业也加速了上市步伐。

  除了资本市场环境的改善之外,随着中国的“入世”,软件业面临的政策环境也已经是“今非昔比”。除了政府将立法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之外,“推动正版”、“信息化拉动工业化”的一系列政策成了拉动国内软件市场“巨大内需”的强力杠杆。有评论指出,软件业正和汽车工业一起,成为国家立法保护的仅有的“两个行业”。

  但金蝶总裁徐少春认为,国内软件业在入世“保护期”内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规模化的同时,在未来3~5年内,国内软件业面临的“挑战”会大于机遇。

  经历了10年来的发展,国内数千家软件业已经出现了模糊的“群体”轮廓,但以质而论,大都是处在“散兵游勇”阶段,不仅缺少SAP、Oracle这样的旗帜品牌,而且一个真正的产业价值链远未形成,像众多软件企业一窝蜂地挤进ERP管理软件领域,在这些方面都表露无遗。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和投资政策壁垒的逐步消除,越来越多的国际软件巨头在觊觎中国这一巨大市场,从而会采用直接投资、合作甚至兼并等多种形式大举进入,CA近年来在国内软件业的“左冲右突”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要应对这一挑战,国内软件企业的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在未来3~5年内迅速提升其竞争力,加强与国际国内厂商的合作,以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此基础上真正形成一个健康、有效和良性运转的产业价值链。

  如果说当年国产财务软件市场“一枝独秀”得益于国内厂商对于国内独特财务制度的深刻理解,那么,在今天炙手可热的ERP市场上,价格优势和对本土企业的深刻理解,也使得国产管理软件应用在中小企业里如鱼得水,这一领域内的过度竞争甚至引发了恶性的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国内大规模制造业并不发达,高端市场仍然为SAP、Oracle等国外厂商所把持,而在行业应用软件、软件加工出口、中间件等领域,国内软件厂商依然是乏善可陈。

  眼下,国内软件业除了要应对规模化、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挑战之外,企业的制度建设也越发凸现其重要性。金蝶在香港上市后,已先后向191名员工发放股票和期权,占到其员工总数的10%以上,在今后10年内,金蝶将在企业内部实行占总股本30%的股票期权计划。徐少春认为,像软件企业这样的知识企业,用制度来留住人才是最重要的。

  软件企业要做大,资本只是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门槛。国内一家软件企业上市后,甚至只能将募集资本中的几个亿去买国债,而原先被纳入收购计划的几家小软件企业也纷纷“狮子大张口”。以前,我们已经把“中国软件企业为什么做不大”常常追溯到国民性的层面上,但无论如何,一方面我们的软件企业缺 乏眼光,另一方面,合作精神在这一行业表现之差,都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入世”的推进,像微软这样的国外软件巨头也感到收成的季节即将来临。“国际与国内的公司都笑了。但比较而言,对国内软件公司更有利。”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这样认为。而周伟则相信,未来的软件产业将属于中间件和Linux。倪指出,中国的许多用户将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这必然扩大其对国内软件产品的需求,而相关法规的健全,又将促使软件产业整体利润的大幅提升。“庞大的市场和智力资源迟早将使中国成为软件大国,而WTO必将加速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业的发展,加速中国获得核心技术的过程”。

电信:最惨烈的战场

  在关于“入世”的种种讨论中,中国电信业一直是最受注目的焦点。

  近年来,IT技术和资本市场一直是推动中国电信业变革的两大动力,现在又多了一个更加严酷的逼迫力:WTO。根据中美WTO协议,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外国公司可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立拥有30%股权的合资公司,开展增值电信服务,一年以后股权可增至49%,两年以后可增至50%,地域限制也逐渐放开; “入世”一年后外国公司可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立拥有25%股权的合资公司,提供基础电信服务(包括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 三年后股权可增至35%,五年后49%,同时地域限制也逐渐放开。

  中国电信业已经到了不得不动“大手术”的时候,可恰巧关于中国电信的分拆也遇到另一种窘迫:整个全球电信业都在回归整合。

  10月中旬,中国“入世”的前夕,一则关于中国电信分拆案的“最新消息”在网上广为流传,继而在媒体中又掀起了关于中国电信业走向的大讨论。根据这则消息,中国电信重组将按照“横切”方案实施,具体方案为:将现在的中国电信华北、东北和山东10个省公司整体划出,和现在的中国网通公司合并,成立新的中国网通集团公司; 其余省市电信公司组建为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紧接着,又相继传出吉通划归网通旗下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独立运营的一系列“最新消息”。

  在中国加入WTO这一特殊时刻,有评论认为,在中国电信拆分方案已经获得有关部门通过之后,主管部门三缄其口,依旧“秘而不宣”,让人感到,中国电信分拆所涉及到的敏感的利益分割,未来意义非同小可,对整个电信产业将施加重大影响。

  在令许多业内人士感到了一些“意外”的已经被证实的方案中,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入世”,也使得国家意欲以一种更彻底的方式结束电信垄断时代,为WTO之后电信市场的开放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并且有意将一道齐刷刷的崭新白色跑道划在了网通、移动、中国电信、联通的面前。如果真的实行对等进入,四大巨头同时获得“经营全部电信业务许可”,这将意味着一旦硝烟四起,主管部门也不会“叫停”,“战况”将会空前激烈。

  2000年,中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为3074亿元,而中国电信一家的收入达到1710亿元,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5.6%。据预测,2005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将达到9200亿元。中国电信的收入为3000亿元,届时市场份额将不到33%。前不久,中国电信公布的一组数字更是耐人寻味: 在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收入1665亿元、比同期增长14.7%的背景下,中国电信收入为873亿元,其中业务收入增幅却显著下降,仅为5.8%,不仅大大低于行业的增幅。与此同时,中国移动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中国联通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高达58%; 中国电信占行业的比重也下降到52.4%。

  长期以来,政府管制和计划经济使得像中国电信这样的行业巨头已经不再习惯“企业”和追求利润这样的身份,现在WTO则把它推到了这样的一个尴尬的门槛上。国家某部委一位官员甚至称,“入世”后外资进入电信领域,必然导致部分高利润业务被分流,一些国内电信企业可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甚至出现首例破产倒闭的情况。

  体制和管理将成为中国电信业“入世”后面临的两大门槛,而在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和资本的助推力之后,市场的竞争之激烈远非其他行业所能比拟,而电信坚冰的打破,也引发来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尤其对于饥困已久的国内电子商务业来说,随着入世后许多政策壁垒的消除,将会迎来再次高速发展的时期。

产业的方向

  “中国入世,挑战是明摆着的,但是机遇却需要发掘。”一位经济学人士这样解读中国入世后的“WTO效应”。而对于中国IT业来说,对于产业方向的战略把握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在今天的北美市场上,曾风光了近20年的PC,在郭士纳的一再呐喊中,终于丧失了其作为市场主流的地位,1999年,来自IT服务与软件的收入首次超过包括PC在内的全部硬件,达54.6%;2000年,这个数字进一步上升到了57.8%; 本年度,从前3个季度的市场状况看来, 虽然北美IT市场总体发展趋于停滞,但其产业结构中,来自服务与软件收入的比率仍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郭士纳指出,“在美国,用户正将更多的支出用于IT服务与软件,并相对缩减其在硬件的消费,这代表了IT用户购买行为变化的趋势。”

  中国的情形有所不同,截至2000年,以PC为代表的硬件始终占据了国内IT市场的主流地位。IDC报告显示,去年,仅PC的收入就占据了国内市场50.2%的份额,加上外设、网络设备以及系统级服务器等,硬件收入约占国内市场高达86%的份额。

  然而,今年以来,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明显的改观。首先,以PC为代表的硬件市场增幅趋缓,而来自IT咨询、服务和软件的收入增幅却高达约44%。本年度,虽然硬件仍将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然而,其中PC的收入很可能将首次滑落到50%以下的份额,即使在硬件领域,更高的增幅仍将来自中、高端的服务器以及网络产品。

  “WTO将加剧未来5年中国IT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PC即将丧失其主导的地位,中国IT产业的结构将逐步趋同于欧美以软件和咨询为主导的IT市场”,周伟再三强调他的观点: “过去,中国用户关注的焦点是价格,加入WTO以后,他们更关注怎样利用IT技术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如果说WTO将刺激中国IT市场整体规模的提升,那么,它对于电信、金融、保险等企业级用户市场需求的提升将远胜于其对个人用户市场的直接影响。因为,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必须在本土面对国际最强大企业的竞争,他们急需以IT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而“IT正在从一种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工具,转变成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工具”。

  加入WTO之后,企业级用户这种需求的变化将逐步扩大中国市场对IT服务、咨询、软件和中高端服务器以及网络产品的需求。产业格局的这种变化趋势,无疑对像IBM这样最早致力于从“大盒子”向“大服务”转型,拥有从最高端的服务器技术到PC、从软件到服务全线产品的“巨无霸”型公司最为有利。

  此外,这种产业的变局对以Cisco为代表的网络公司,以及面向企业级用户提供杀毒软件、电源等边缘软硬件产品的IT公司,将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越是走向硬件的高端、走向产业边缘的公司,WTO对其相应市场所带来的提升越显著。

  虽然,从年初以来,包括联想、方正、长城和浪潮等在内的典型的国内PC企业,纷纷宣布“换打法”,要从“产品型”转向“IT服务型”,然而,由于缺乏在中高端领域的核心技术和相应的硬件产品,也不具备为各行业国际大型企业提供服务的经验,曾在IT与其他行业中顶尖企业有过“双栖”经历的国际型资深人才更加匮乏,与IBM等国际公司相比,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竞争力还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储备与积累的阶段。
(据《计算机世界日报》)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