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与WTO》专题 > 百姓开讲
 
四大银行,具备入世条件吗?

  一入世,中国即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

  2003年,中国允许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

  2006年,中国取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并逐步取消客户限制。

  入世当日,有金融界人士举着庆祝的酒杯对笔者说,我们终于成功了,我们可以以更开放的姿态工作了,可西方的“狼”也真的来到了家门口。喜悦又恐慌又困惑————这是中国金融界目前的普遍心理。笔者以为,我们国内的金融业,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否具备入世后的竞争能力,是有疑问的。

  四大银行能留住人才吗?

  当今信息经济时代,人力资本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尤其是与新技术密切结合的高级人才。一旦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必将使用各种手段吸引人才,为其所用,从而引发中外银行间的人才之争。

  那么,中国的四大银行在这种竞争中地位如何呢?

  我们国内的四大银行,因为沿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政府部门和官商色彩非常浓厚,其内部管理上“官”本位意识还非常浓厚。在干部任用、分房、福利等等方面,基本上还是论资排辈,一些具有高学历的大学生,因为“缺乏工作经验,为本单位做贡献较少”,不可能与同事们平分秋色。而许多大学生毕业上班后,马上就面临着结婚成家,在已经错过福利分房的末班车后,用手中微薄的工资收入是没有办法买到住房的。而这时候,一些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的高薪聘请对于他们就非常具有诱惑力。当然,大学毕业工作5到10年的各种业务骨干,更成了进攻的重点。这方面,四大银行的人才流失已经非常严重。有人戏称四大银行是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人才培训基地”,由此可见四大银行挽留人才的任务之艰巨。

  四大银行能有效提高资产质量吗? 

为了迎接入世的挑战,有效提高我国四大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我国四大银行分别成立了信达、东方等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为四大银行管理不良资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的四大银行已经轻装上阵。然而,资产公司运作近三年的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按照一位国家领导人的说法,“照你们现在这种经营管理水平,不用人家外资银行来,把你们推入市场,你们自己就会垮掉”。民间的老百姓甚至把四大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叫做“垃圾公司”。那么,四大银行为什么不能有效提高其信贷资产质量呢?根本的原因在于,四大银行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原来违规放贷、历史遗留问题而造成的不良资产,不能马上消化,没有有效追究原放贷责任人和决策失误者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四大银行的现行体制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吗?

  我国四大银行的许多基层机构,因为当地金融资源贫乏,已经出现严重的亏损。经营难以为继,这几年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商业化的改革,撤并了一些低效、无效机构、网点,但总的来说,战线太长,难以形成“拳头”,很难与外资银行和国内的一些股份制银行相抗衡。只能靠国家的信用后盾来苦苦支撑;由于四大银行管理上“官本位”意识的残留,官商作风还很严重,办事效率与外资银行和国内的股份制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许多窗口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不利于其参与同业竞争。

  四大银行能够取得很好的经营效益吗?

  商业银行的“四自”原则中,有一条就是“自负盈亏”,这也是商业银行色彩的真正体现。然而,市场经济的法则要求经营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讲求规模效益,而据有关资料,我国四大银行的总资产并不比国外大银行的资产多,何以形成规模?我国四大银行任何一家的员工总数都要超过国外大银行员工总数的10倍,又何谈人均效益呢?四大银行的服务水平,与外资银行还有很大差距,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力。

  总之,面对入世的历史机遇,四大银行要想真正成熟起来,成长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还任重而道远。只有秣马厉兵,外树形象,内挖潜力,狠抓素质提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条件,去勇敢地面对入世的挑战,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国际金融业占有一席之地。 (据《经济日报》/卫文省)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