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与WTO》专题 > 新华笔记
 
“缺位”与“复位”:政府的新抉择
-―入世之际看浙江民营中小企业(下)

新华社记者何玲玲 胡宏伟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13日电 不久前告破的深圳市艾比艾实业有限公司等3家相关公司涉嫌狂骗浙江企业案件,由于案发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因此在浙江引发了“应对WTO,政府应该如何抉择?”的大讨论。

  3家骗术并不高明的骗子公司在3年内,竟轻松卷走国内4000余家企业9000多万元巨额资金。其中,浙江企业大约占到15%~20%,被骗金额超过1000万元。被骗的六、七百家浙江企业中,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民营中小企业,遍及全省各个市县,企业的种类五花八门:化工、机械、纺织、鞋革、电器……。因为深圳艾比艾公司许诺:只要每年交纳1.8万元“作业费”,国际市场的大门就可以向他们打开。苦于出国无门的浙江民营中小企业面对从天而降的“机会”,急忙抓住,不料却掉进陷井。

  如此众多的浙江民营中小企业为什么舍“正门”而入“偏门”?骗术不高的骗子公司为什么如此大有市场?答案令人忧心: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尚且无法以他们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活力,通过正常渠道参与国际市场进行公平竞争,因为它们仍有不少自身难以逾越的限制,仍然遭遇不公待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际,这批急切扑向国际市场却铩羽而归的民营中小企业,在反思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再次向政府发出呼吁:原先“错位”的政府角色要对照世贸组织新规则首当其冲进行调整,在带有强烈计划经济痕迹的的领域中进一步“缺位”,为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放活一片天;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秩序上进一步“复位”,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浙江省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为个体私营经济松“绑”解“套”,使民营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推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主体。但是,对照WTO平等竞争、高度开放的制度规则不难发现,强加在民营中小企业身上的歧视性、限制性和不公平性仍然大量存在。为此,专家分析认为,民营中小企业要应对WTO,政府必须首先对以下问题进行破解:

  ――民营中小企业的的行业准入禁区多、门槛高。一份调查显示,80多种社会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如电信、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工程项目仍限制民间资本进入,保险业、金融业等仍禁止私人经营。随着我国加入WTO,这些领域和产业已明确逐步向外资开放,而国内私人资本仍受限制,形成两套市场游戏规则,极大地影响民族资本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另外,有些领域虽然有条件地放开,但仍然门槛太高。民营中小企业呼声强烈的外贸进出口通道原来门槛高筑,促使大批私营企业竞相变相挂靠国有企业或戴集体“红帽子”求得自营进出口权。更有一大批民营中小企业左钻右绕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以求“掰”一条通向国际市场的“缝隙”。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之所以落入类似深圳艾比艾公司的陷井中,外贸出口门槛太高正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外贸自营进出口权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变审批制为登记制,门槛虽然降低,但是仍要求企业的注册资本最低必须达到100万元,一些发展中的小规模民营企业实际上仍被拒之门外。

  ――民营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仍受很大限制。浙江个体私营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额度一般仅占全社会贷款总额的10-20%,与其雄踞全省经济半壁江山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贷款手续繁,贷款额度低,归还期限短,加上中介担保体系不健全,急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往往求贷无门。另外,国家对私营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银行发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有诸多限制,增加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融资控制严格,造成私营企业发展和民间资金利用两不利的局面。缺少资金这一“血液”的补充,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前置审查审批繁杂,许可证过滥。据浙江省工商局的初步调查,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个体私营企业开业登记前,需前置审查、审批或实行许可证制度的有20多部法律、60多部法规和规章;需要前置审查、审批或核发许可证的有14个行业,149个经营项目,涉及公安、卫生、文化、旅游、劳动等38个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令民营中小企业望而生畏。个体私营企业征用土地、技改立项、申报贷款、产品鉴定、出国考察等,也都要经所谓的主管部门签注意见,才予受理。

  如果说,浙江民营中小企业通过体制创新,已突破或绕过种种束缚,赢得改革的先发优势的话,那么,面对WTO带来的全新运行规则和高度开放的市场,面对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则必须借助开放的外力推动政府进行改革。据介绍,浙江省各级政府已围绕这一问题,在对照WTO法律框架要求,尽快清理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性行政法规,放松管制、简化手续、降低行政壁垒,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等方面加紧制定、出台一系列相关措施,并初见成效。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虽然不少政府部门已闻风而动,但应对WTO的步伐明显滞后于企业。不少政府官员坦言:自己对WTO知之甚少,如何应对自然也就无从提起了。还有一些部门,仍习惯用计划经济的老思路、老框框进行管理。在公务员中,熟悉国情省情,熟知市场经济精髓、掌握WTO基本规则的复合型公务员奇缺。(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