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与WTO》专题 > 新华笔记
 
吉利认为入世对民营汽车机遇大于挑战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19日电(记者章苒)民营汽车业一直呼唤的“准入放开”和“公平竞争”市场原则近日随着中国入世和第六批汽车目录的公布而曙光乍现。在第六批目录中重新列入“正规军”的吉利集团,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同等的游戏规则下,吉利有信心迎接入世的挑战。

  吉利集团是首个进军家用车的民营企业。三年前以10亿资金进入经济型家庭用车领域,以前所未有的超低价格在国内汽车市场上掀起一波又一波降价浪潮。由于种种原因,吉利今年开发的新款车型没有进入国家公布的前五批《公告》,对其固有产品的销售的新产品研发造成了一定影响。

  国家经贸委最新发布的第6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吉利JL6360榜上有名。吉利集团表示,国家经贸委的公告,进一步明确了“吉利”是国家汽车定点生产基地的地位,从而也给广大消费者吃了定心丸。

  低价质优是吉利的竞争力所在

  吉利集团宣布,在同等的竞争条件下,吉利仍将坚持生产低价优质车。从11月9日开始,对全国市场中的吉利·豪情三款三缸多点电喷轿车实行大幅度降价,每款下调5000元,降幅达到11%。吉利集团认为,临近入世的这一两个月来,消费者持币待购的现象较为普遍,汽车消费市场低调徘徊,作为民营企业的吉利集团迅速调整营销政策,在不改变吉利·豪情车的配置和性能的前提下,实行降价销售,加速资金回笼,支持新车上市。

  吉利集团负责人表示,“生产适销对路的汽车”,“生产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的汽车”,“为中国老百姓造车”,仍然是吉利人的口号。吉利集团将抓住中国入世的机遇,进一步提高汽车质量,通过内部挖潜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降低销售成本,回报消费者。“吉利”发言人认为,入世后,外国汽车确实会大规模进军中国汽车市场,这些汽车会以自身的价格优势对中国汽车带来冲击。中国汽车行业自然不会拱手让出市场,必将通过兼并、整合、重组等一系列措施壮大自己,迎接挑战。入世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平等享受国民待遇”原则使中国的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国际采购、国际招标、运用国外同行先进技术等来充实自身。而中国的许多有利条件,如劳动力低廉、零部件便宜等又是国外同行所不具备。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入世为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创造了新的机遇。

  吉利认为,入世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冲击自然也不可避免。面对这种冲击,唯一的办法是顺应潮流,打破阻碍,进一步放开国家产业政策。只有放手让多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汽车制造业,让有能力的企业到市场中去自由平等地与外国大企业竞争,才能增强中国汽车工业的活力,才能使中国的汽车行业由“羊”变成“狼”,甚至变成“虎”、“狮”,才能在国际汽车大市场上“与狼共舞”。正如吴敬琏教授所说,入世的机遇来自对挑战的应对。

  吉利已经提前“入世”

  吉利认为,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吉利在很多方面已经提前“入世”了。在新车型、新技术的开发和配件的配套协作上,“吉利”走的是全球技术资源共享、为我所用的路子,以此降低了开发成本。企业通过招投标,与全球400多家配套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吉利”依靠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优势,在投融资、新产品的开发、企业管理等方面有效地约束了制造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利润边际率,赢得了利润空间,使“吉利车”能以优质低价迅速占领市场。目前吉利集团已跨入我国最大规模汽车企业前12名。在全国建立了400多个经销网点。今年销售量有望突破3万辆。

  这位发言人又说,对“吉利”来说,入世绝对是个利好消息。入世后,吉利集团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可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融取资本,享用资源。入世为吉利集团发展汽车工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中国入世后,外国的汽车确实会以其自身的优势大举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但国外的汽车企业根本不可能以同样价格,造出像“吉利”这样的家庭用车。其原因在于:民营企业既没有我国国有企业那种因历史包袱、投资包袱而造成的成本负担,也没有国外同行那种因配件和劳动力成本较高而造成的成本负担。吉利汽车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平台设计,已经通过四次国家权威部门进行的整车碰撞试验,集经济性、环保性及安全性于一身,即使中国的汽车市场完全向国际同行开放,其优良的性能价格比也不会有哪一款车能够相匹,这样的车在入世后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吉利认为中国进入WTO后,企业生存的最大前提依然是市场。因此,吉利集团也必定会通过市场调控汽车生产,消费者需要什么车,吉利集团就会生产什么车。入世带来的规范化游戏规则给“吉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吉利”会抓住市场的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形成“吉利车”系列,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吉利集团还将生产适合国外消费者的汽车,为全世界造车。(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