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与WTO》专题 > 新华笔记
 
中国入世:砸奔驰?

  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4日电 砸车,这一“惊人”之举虽反映了我国消费者是在用江湖意气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也提醒要来中国求“赢”的外国商家,也得量一量中国的“轨”、摸索一下中国的“惯例”,否则即使在硬规则上赢了,也可能陷在软规则里动弹不得。  

  案由:棒砸奔驰   

  消费报讯近日,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命令五名年轻力壮的员工挥舞着木棒、铁锤将一辆价值为 70万元奔驰 SLK230轿车砸烂。这辆奔驰车是用一头老水牛拉到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内被砸掉的。它是迄今为止国内出现的首例因质量纠纷引起的“砸车”事件。据介绍,该款奔驰轿车在开了不到一年,却修了五次,出现的故障是电脑系统紊乱,警示灯一直亮着,和方向盘系统漏机油。在经过反复 5次的修理都没有最终将奔驰修好,要求退车又被遭拒绝,于是为了引起奔驰公司的注意,他们决定通过砸车来讨回公道。  

  车主:不退就砸

  砸车的四点理由:一是消协对企业的投诉不予受理;二是奔驰车的修理费用特别高,现在保修期已过,要修多少次,得需要多少钱;三是奔驰公司对中国消费者不尊重;四是状告奔驰车很难。    

  奔驰:深表遗憾

  问题的原因已被查明是由于客户使用非指定的燃油所致。我们出于好意为客户提供清洗燃油系统的免费服务,这一免费服务将于 2002年 1月 31日之前有效,不幸的是客户拒绝了这一善意的提议。我们对客户选择不接受我们对他的帮助而深表遗憾。    

  支持者:唤起一些东西

  维权,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个能行?拖你一年半载是常有的事。可见,我们迫在眉睫的是法制。该砸!

  奔驰无错,砸的是人恶性败德!用此方法能唤起一些东西。中国的老百姓不能再迷信洋货了。    

  反对者:毁掉了证据

  维权的客观证据,砸毁便丧失了最基本的依据。,保险公司还会给他赔付吗?按照《产品质量法》、《消法》的内容用法律途径寻求解决消费者虽有权对自己的物品进行处置。  

  这是一场“双输”

  一般我们都相信越是大的、知名的企业,越是珍惜自己的名誉和信誉。因为商誉就是最大的资本,越是在成熟的市场中,就越是如此。所以这次奔驰公司面对对方的数次砸车“预警”,却还是让事情就这么发生了,让人有点意外。而砸车的车主虽然被这辆车折磨得够呛,可是他似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要借助法律解决,直接就招呼起了铁锤。

  于是“奔驰”名声受损、车主财产受损,两败俱伤。都加入“ W TO”了,连国与国之间都讲究“双赢”,可这回的买卖双方却让事情发展成了“双输”,实在是奇怪。  

  龙永图先生曾说,追求双赢的过程,就是双方不断妥协和让步的过程。以此推论,“双输”的过程就一定是一个双方都以为有理、都不肯让步的过程。从披露的事实看,也确是如此。

  现在最热门的一个词就是“接轨”。而似乎不言自明的是,所谓接轨,就是改我们的轨,以接国际的轨,而国际的轨已经在那里摆着,就是一系列法律、协议、规则和不成文的“国际惯例”。这次奔驰公司面对“砸车”的危机,却坚持在法律的规则内试图论证自己的清白,大约就是咬死了“国际惯例”。  

  而国内舆论在论及砸车事件时,也多责怪车主不应该绕开法律、意气用事,其着眼点自然也是“国际惯例”。可那位车主到底是抡起了铁锤。尽管他的行为很不符合国际惯例,甚至带有明显的江湖气,但它带给奔驰车和奔驰公司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在他的心里,也许自有另一番道理。多讲点情理,别死认法律,还是中国人普遍能够接受的惯例。而你不讲理就别怪我不讲理,也符合我们传统中一报还一报的公平规则。这番道理虽然接不上国际惯例,但可能却是中国百姓心里的“惯例”。那辆车也就是在这样的道理下,被大张旗鼓地砸了。如果奔驰公司还在意中国的市场,那么这次事件对它的伤害就不算小。

  既然“双赢”需要相互的适应和妥协,那么要来中国求“赢”的外国商家,就也得量一量中国的“轨”、摸索一下中国的“惯例”,否则即使在硬规则上赢了,也可能陷在软规则里动弹不得。接轨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单向的,各做调整、相互适应,才是“双赢”的基础。  

  砸车未必有理,也不一定妥当,但它可以成为一道题,供奔驰公司和其他来中国求“赢”的商家慢慢读解。(据《海峡消费报》/张天蔚)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