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与WTO》专题 > 新华笔记
 
探寻市场大省浙江的成功“金钥匙”

  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11日电  马年新春,走马浙江市场,处处感受着一种蓬勃的生机。这个市场大省不仅拥有4200多个商品交易市场,而且连续10年市场成交额稳居全国之首。省内市场红红火火,省外甚至国外的市场“分号”也是车水马龙、商铺旺销。

  市场的兴旺直接释放了城乡居民消费的欲求。全国性的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等各种活动在浙江市场轮番上演,刺激了内需,销走了“浙货”,反过来促进浙江经济一路领跑全国。去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全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7952元和3479元,实际增幅分别为13.8%和7.3%。

  探寻浙江办市场赢得成功的奥秘,能不能找到一把启动内需的“金钥匙”呢?

  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冲击,义乌商人开口能说:“Can I help you?”

  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是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的龙头老大,素有“华夏第一市”之称。在这里采访,印象最深的,是入夜教室里那些朗读外语的成年人。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些人白天都是在市场上的普通商人。

  “不学英语,自己就会变成‘哑巴’”,在市场里经营了10多年、只有初中文化的吴香娟告诉记者,现在到商城里采购的巴基斯坦人、俄罗斯人、英国人等等越来越多,有时虽然有翻译在场,生意还是难免受制于人,成交率不太高。如今她已深刻地意识到,这英语非学不可了!

  面对频频光顾的“蓝眼睛”、“黑皮肤”,市场里像吴香娟这么想的“中生代”也在增多。“学英语去!”、“学电脑去!”眼下这成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经营户讲得最多的话,有的是夫妻俩一起来的,有的则是父子同桌听课。义乌市委外宣科科长王培忠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义乌小商品城的市场成交额中,有1/4属于外贸出口,现常住义乌采购小商品的外商就有1000多人。去年6月25日开学的“商贸英语”和“电脑”班,竟出现两千人报名的火爆场面!

  有形市场插上无形市场的“翅膀”,电子商务改变浙江市场的经营模式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舟山船舶交易市场定会是万船齐泊、桅杆林立的壮观场面。结果记者到了以后,码头上却见不到一艘等待交易的轮船,市场里的几位工作人员鼠标点点,屏幕翻翻,倒有些像证券交易营业部。这个市场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史乔芳说:“我们市场与一般的船舶交易市场不同,是一个利用网络进行交易的‘网上港湾’。”

  打开舟山船舶交易市场的“航运信息网”,主页上有航运快讯、一周市场行情、市场热点等诸多栏目。供求双方只要将买卖轮船的相关信息提供给市场,由市场在网站发布,及时沟通,从中撮合;有购买意向者,由市场工作人员陪同,前往卖家验船;一旦买卖双方达成购买协议,由市场办理有关合同鉴证、结算交割、变更登记等一系列手续,一艘轮船的交易就完成了。正是市场编织的这个信息网络,缩短了买卖双方的距离,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据了解,去年该网站的访问量已超过3万人次,目前网员单位有近百家。

  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携手,电子商务正悄然改变着浙江商贩们的经营模式。余姚中国塑料城的670多商家每天都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淘金”。据中国塑料信息网总裁戴伟忠介绍,依托专业市场,通过网络发布、查询、洽谈,网下看样订货签约、网下配送、网下支付,去年,塑料城销售额达80.7亿元,其中有近六成的销售额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

  不仅仅在舟山、余姚,而且在嵊州、温州、台州,一场“e”化潮流正进军浙江的专业市场。据初步统计,浙江省全省迄今已有数十家专业市场上网,在互联网上开展信息交流、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它带来的,不仅是新的商机,更将为浙江的专业市场施行“换心手术”。

  物流、科技等更多地融入浙江商品市场,成为市场脱胎换骨的“加速器”

  随着麦德龙等国外大型批发企业、大卖场纷纷抢摊中国,给浙江专业市场带来生存考验。浙江市场在“变脸”过程中,由于借助物流、科技等因素,减少了阵痛,换来的是一次质的飞跃。

  台州路桥区有77家商品批发市场,每年有70万吨的进出货物运输量。由于市场仓储能力不足,从事托运服务的也基本上是个体户,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前不久,区政府邀请人大、清华大学等专家组建物流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分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当地物流业。在义乌市,投资上亿元的物流项目已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同意,正在筹建过程中。

  在浙中地区的永康市,有一个“中国科技五金城”。过去商城里出售一些“菜刀”、“刨刀”、“锉刀”、“剪刀”等小五金,多少有些名不副实。而最近几年,当地政府确立科技与五金“联姻”的战略,市科委开始了“架桥行动”,从企业中征集技术难题,请专家学者揭榜,于是国内名牌高等院校的专家纷至沓来,一年一度的“五金博览会”上技术交易更是一场重头戏。仅去年的会上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就达40多项,意向成交1.5亿元。

  正是扣住了科技的先导作用,五金城成了永康科技五金的“孵化器”,实现了从小五金向科技五金的产业升级,形成了电动工具、金属冶炼、铸造压延、五金衡器、家用电器等新的现代产业。目前,计划投资4亿元、规划用地498亩的五金城第二期工程业已上马,预计到2005年年成交额可达160亿元,对永康社会经济拉动率可达8%以上。 磁性防盗门、静音电动剃须刀……在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里,一项项科技与五金联姻的结晶,让人目不暇接、拍案称绝。(据《浙江日报》)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