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新华网浙江频道 >《浙江与WTO》专题 > 新华笔记
 
透视“入世”背景下的绍兴第一产业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9日电有专家认为,农业是受“入世”影响最大的产业。绍兴433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达370.56万人,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人口为85.1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在“入世”的大背景下,“鱼米之乡”还能保持昔日的荣耀吗?

  “狼来了”可怕吗?

  厉萍秀已在市区塘南果品批发市场做了6年“洋水果”生意。对她来说,“入世”后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洋水果”跌价,“美国提子从400元一箱降到120元,韩国龙眼的价格也降了一倍多,一些‘洋水果’身价已经接近国产高档水果了。”她说。洋水果价格的暴跌,直接冲击着市场里国产水果的销售,卖国产水果的经营户不免有了担忧:“‘洋水果’会打败国产水果吗?”

  而更多人想的是,绍兴农产品都会面临“国产水果”一样的遭遇吗?

  “国外最有可能对我们造成冲击的大豆、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我们不生产,而绍兴近几年出口的大宗农产品珍珠、茶叶、生猪等,都颇具‘绍兴特色’,换句话说,绍兴农产品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不会被国外农产品打败。”绍兴市农业局有关人士给了记者一个乐观的答案。

  近日,记者来到全国闻名的麻鸭之乡—绍兴县安昌镇。近几年来,通过示范带动,安昌镇的麻鸭已在绍兴县的五个乡镇安家落户,形成了以安昌为中心,遍及柯桥、华舍、齐贤和皋埠等四个镇的百万羽麻鸭基地。到2005年,规划麻鸭总饲养量将达到1000万羽。据介绍,绍兴县目前已有十大这样的农产品基地。

  绍兴市农业局负责人说,在全市像绍兴县的百万羽麻鸭基地这样,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已遍地开花:新昌的名茶,上虞海涂的河蟹,嵊州的桃形李,诸暨的珍珠、香榧,新昌、嵊州两地的长毛兔,城区的蔬菜等区域特色基地,已成为向省内外辐射的集散中心,其中,茶叶、板栗、香榧、小京生花生、麻鸭、长毛兔、供港猪的规模与总量创造了七个浙江省“第一”。所有这些,都是绍兴抵抗“国际狼”的有利武器。

  让业内人士乐观的因素还有绍兴农民的收入构成。据绍兴市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工资性收入在去年继续成为绍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达2263元,同比增长18.3%;非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达425元,增长6.8%。农业部门认为,绍兴发达的二三产业,是绍兴农民面对“入世”挑战的坚强后盾。   

  “短腿”在哪里?

  绍兴县农业局局长葛美芳曾到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考察、引资,当记者问及绍兴农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时,他感慨地说了这样一个细节:“因为日本政府明文规定,农业企业必须有15家以上单个的农业组织联合而成,因而每次同日本客商谈判,他们名片上的头衔都是‘某某农业协同组织’,他代表的是多达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农业企业的联合体。而我们的农业企业往往是单打独斗,规模过小,很难取得外商的认同。” 多次来绍兴县谈判的日本振兴农业协同组织代表高桥义行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我们愿意与有规模的企业打交道,因为大企业意味着有好的人才、质量、品牌和信誉,能保证按时交货,安全生产,但绍兴这种农业企业还太少。” 缺乏规模经营带来的弊病就是信息不灵、品质滞后、做不成大品牌,最终导致在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绍兴某园艺公司曾与日本一家农业组织达成协议,每星期供给一集装箱甜椒,但该公司种植规模过小,每次只能采摘半集装箱,由于货源供应不上,日方后来终止了合同。

  记者了解到,绍兴现有蔬菜种植面积53,445公顷,总产量近200万吨,近年来又引进了近200只国内外新品种,蔬菜生产发展势头很好,然而绍兴人自己加工生产的出口蔬菜,却不到总产量的1%。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外商却跑到绍兴的田地里,做起了农民。据介绍,目前,日本客商已在绍兴县拥有2万多亩茶叶生产基地。

  如何“与狼共舞”?

  传统中,农民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孤独、重复地在田里劳作。但是,什么是现代农夫呢?WTO时代的来临,让每一位绍兴“闰土”开始思考,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何“与狼共舞”?

  “出路在于提高组织化程度。”绍兴市农业局负责人说,现在,培育大型化、规模化的农业“龙头”,已经得到了全市上下普遍认同。到目前为止,绍兴市民营企业投资效益农业的资金已达11.68亿元,仅去年,全市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项目就达97个,实际投资额超过5亿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续建和新建项目达31个,其中绍兴县45家民营企业在效益农业上的投资额达2.07亿元。

  政府则努力为“龙头”们出谋划策。今年一开春,市政府就组织8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老板”,马不停蹄地到江西、福建取经。与此同时,各县市也纷纷采取不同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今年3月,绍兴县政府作为中国惟一的代表,组织该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带着名、特、优农副产品到意大利的国际农业博览会亮相。最近市委、市政府又出台政策,再一次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马加鞭”,明确了“入世”后“与狼共舞”的对策。

  随着“金大地”、“绿洲”等一批新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崛起,一批新型农民也正在古越大地成长。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有“用工业的思路经营农业”的崭新理念,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受益最多的还是众多散户农民。据统计,2001年,绍兴农民人均年收入是5343元,而从农业龙头企业中得到的收入增幅已高达42.3%,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前茅。但是,正如一位农业官员所言,WTO的来临,政府能做的其实有限,除了辅导、救济之外,更重要的是推动、帮助农民实现观念的改变,未来的农民必须了解,政府保护的时代已过,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龙头”的带动也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为迎接“入世”挑战,一个“八万农民培训工程”正在我市起动。有关负责人说,培训的直接目的,就是要造就一批现代化的“闰土”,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国际化”农民,在将来成为抗衡“国际狼”的主力军。

  “大葱事件”的警示

  绍兴人对外贸壁垒印象最深的,是发生在我市上虞的“大葱事件”。2001年年初,萧山人孔满祥看准种植大葱出口日本能获较高利润,便与江苏一家外贸冷冻企业签下种植协议,在上虞包田种植了800亩大葱。就在进入收获季节时,日本却突然以绿色检疫为名,大幅提高了大葱等三种农产品的进口税率,致使孔满祥不得不忍痛埋掉大葱,仅他一人损失就达30多万元。

  “入世”后,最有可能对绍兴农产品出口造成冲击的是哪些因素呢?

  “绍兴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难关是绿色壁垒。”绍兴市农业局有关人士介绍说,加入世贸组织后,原有的一些贸易壁垒消失了,但技术壁垒却加强了,而这也正是我们长期以来的薄弱环节。此话并非危言耸听,以茶叶出口为例,尽管近年来出口量大幅增长,但已经不止一次碰到过相关国家绿色壁垒的“封杀”。一家大型茶厂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如果不加强环保指标控制,说不定哪一天,我们的茶叶就被他们拒之门外。”

  上虞市农业出口龙头企业东海食品公司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国际市场对出口蔬菜安全性要求极高,比如说,叶菜种植过程中应该使用防虫网技术,以保证不直接在叶面上喷施农药,以减少农药残留,而绍兴的大部分生产企业在这上面的技术和意识还不成熟。

  与此同时,一些熟知国际贸易规则的外资公司,却瞅准了绍兴农产品的市场空白,他们以每吨1000余元的价格在绍兴采购新鲜蔬菜,按国际检疫标准进行加工和组装,变成脱水蔬菜后,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竟然猛涨20余倍。(《绍兴晚报》)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