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卫光

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市域先行之路 坚定不移打造“重要窗口”绍兴风景

新华网首页时政国际财经高层理论论坛思客信息化房产军事港澳台湾 图片视频娱乐时尚 体育 汽车科技食品

精彩观点
1
马卫光
新华网:从经济综合实力步步攀升到人民生活水平层层提升,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绍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递交了一份怎样的“小康答卷”?
新华网:从经济综合实力步步攀升到人民生活水平层层提升,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绍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递交了一份怎样的“小康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绍兴人民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坚实迈进,交出了一张靓丽的“小康答卷”。这张答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2年以来,绍兴生产总值从3620亿元,连续迈过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三个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翻一番;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比例达到13.3‰;上市企业达到85家,位列全国同类型地市第3位;全市常住人口突破500万人,在校大学生突破10万名。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稳中有进,位列“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31位。  
二是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2012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累计超过3000亿元,有效推动群众增收致富,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7万元、1.8万元上升到6.7万元、3.9万元,收入倍差从2.08下降到1.72,收入水平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高校数量从6所增加到11所;各级各类医院从40所增加到89所;图书馆藏书量从293万册增加到650余万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5平方米。等等,绍兴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充盈。  
三是竞争力影响力持续增强。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夺得“平安金鼎”,成为全省唯一“无废城市”建设全国试点,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三大国字号开放平台,以及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万亩千亿”平台,被命名为“东亚文化之都”。一张张硬核名片让这座城市更有知名度、更具竞争力,在2019年经济活跃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中位列全国第6位,在全国地级市2020营商环境热力指数榜中位列第5位。
1
马卫光
新华网:作为产业大市,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绍兴如何谋划产业变革之路?
新华网:作为产业大市,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绍兴如何谋划产业变革之路?
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制造业立市,聚焦念好“两业经”,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同步推进、内生性动力与外生性动力同时培育,接续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1.0、2.0版,大力推动制造业从块状经济、链状经济向集群经济提升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连续8年获省“腾笼换鸟”工作考核先进,在推动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迈进中,走出了一条具有绍兴特色的制造业集群发展之路。  
“十四五”时期,绍兴产业升级将进入加速期,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将先后落户并建成投产,传统产业竞争力有望得到整体性重塑,黄酒、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将焕发新生,以集成电路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生物医药为重点的现代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具有诸多“引爆点”。我们将持续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突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以“智造”来推动工业强、经济强、发展强,率先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  
一是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充分发挥数字化的引领撬动作用,开展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赋能行动,按照“一个集群一朵云”要求,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用“数”“智”技术改造和重塑纺织、化工、黄酒、珍珠等传统产业、历史经典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全面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大力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贡献率。  
二是着力培育世界级现代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双十双百”集群制造行动计划,加快做强十大现代制造业集群、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大力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四链”齐抓,加大创意、设计、研发、营销等要素植入,深化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和实施一批重大强链补链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头部企业、“链主型”企业,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市制造业行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再迭代再升级。高质量建设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探索多元化的开发运营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抓住风口引爆新动能,加快形成集群发展优势。全域规划各类发展平台,强化县域协作,着力构建“开发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特色小镇+专业小微园”的梯次承载体系。  
三是着力增强优势领域创新策源能力。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围绕战略导向和市场发展需求配置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以绍兴科创大走廊为统领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积极推进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鉴湖科技城以及G60诸暨创新转化港等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研究院,加快形成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攻关模式,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合作研发与应用,强化应用型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转化,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水平。(蔡海江摄)
1
马卫光
新华网:浙江“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绍兴作为名士之乡,如何发挥绍兴智慧和力量?
新华网:浙江“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绍兴作为名士之乡,如何发挥绍兴智慧和力量?
这些年来,我们坚定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不断厚植“名士之乡”新优势,紧紧围绕承载人才创新活动的产业平台、城市平台、科创平台、企业平台,全力以赴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全面开启了在建设“重要窗口”新征程中打造新时代“名士之乡”的新篇章。目前,412名国家和省级引才计划人才、1141名“名士之乡”英才计划人才在绍兴落户扎根,每年有超过10万名大学毕业生到绍兴就业创业,去年一年已办理社保和户籍的就业大学生达到了12.23万人。绍兴已成为深受人才青睐的城市之一。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超常规举措谋划人才发展大手笔、大平台、大品牌,持续打好人才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着力打造长三角人才集聚新高地、人才生态示范市、青年人才向往地,加快建设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助力浙江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为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是持续深化人才开放。大力推进人才发展“融杭联甬接沪”,打造面向长三角、大湾区、杭绍甬一体化战略需要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一体化发展平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全面构建具有绍兴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域创新体系,着力打造长三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杭州湾智能制造新兴产业集聚区。  
二是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做足做好“人才+产业”文章,分类实施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等“万亩千亿”产业人才服务专项,给予用人单位更大的人才“引育留用”自主权。深化实施“名士之乡”英才计划,大力引进“鲲鹏计划”等国际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集中力量培育若干未来产业科学研究“领跑者”、技术变革核心“贡献者”。  
三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改革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深化人才“引育留用管”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绍兴滨海新区创建成为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绍兴经验。  
四是大力优化人才生态。大力弘扬“名士之乡”新风范,始终秉持一颗海纳百川之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和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政策环境、营商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全面营造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优质人才生态,以人才之心为心,努力为广大人才建功立业竭尽所能,合力为浙江省打造创新策源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胡兴江摄)
1
马卫光
新华网:“跳出绍兴看绍兴”,站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谋略未来发展。2021年绍兴将如何下好“融杭联甬接沪”这盘棋?
新华网:“跳出绍兴看绍兴”,站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谋略未来发展。2021年绍兴将如何下好“融杭联甬接沪”这盘棋?
“融杭联甬接沪”是绍兴这些年来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省“四大”建设、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务实举措,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能级,以“一线城市”标准打造城市核心功能,大力构建网络化都市区,加快形成“拥湾发展、中心引领、两翼提升、全域美丽”的市域总体发展格局。  
一是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焦高质量、一体化,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城市的战略合作,协同推进“数字长三角”“轨道上的长三角”“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等建设,谋划建设沪嘉绍金城际铁路、甬绍金城际铁路,聚力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长三角绿色建筑创新中心等长三角标志性工程。积极发挥杭甬“双城记”绍兴“金扁担”作用,建立完善杭绍甬同城化工作机制,推动建设杭绍、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主动融入和服务上海“五大中心”“四大品牌”建设,积极承接上海龙头辐射带动,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  
二是全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市域统筹市域空间结构优化、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发展布局、公共服务共享、城市功能耦合、发展要素保障,加强交界区域开发建设,提升大绍兴整体竞争力。坚持差异化定位和“内聚外联”导向,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支持越城区(滨海新区)发挥大湾区新区引领作用,打造全市首位度中心城区;支持柯桥区东融西进,打造杭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支持上虞区西融东进,打造“一江两岸”现代化城市;支持诸暨市北融西进,打造融杭品质城;推动嵊州市新昌县融合发展,支持嵊州打造“四港联动”枢纽城、新昌打造文旅康养之城。  
三是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开展中心城市赋能升级行动,增强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功能、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深化新城古城联动发展,对标“一线城市”标准推进镜湖国际化品质新城建设,加快湖东片区、高铁站前片区和镜湖中央公园、国际金融活力城等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打造绍兴大城市核心区和中央活力区。贯彻落实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对标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坚持“修旧如故”理念,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优化古城功能布局,持续推进功能疏解、肌理风貌修复、基础设施提升,加快“古城项目群”建设,打造世界级古城IP。  
四是大力建设智慧化便捷型交通设施体系。全面实施交通强市“15大百亿工程”,加快建设杭绍台高铁二期、杭绍甬智慧高速、柯诸高速、杭诸城际交通、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推动市区智慧快速路向城际范围延伸,建成智慧高速网,建立一体化智能交通管理体系,构建“市域30分钟、杭甬30分钟、上海60分钟”交通圈,实现“县县通高铁、三区智慧路、镇镇联高速”。(胡安成摄)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